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二 )


当然 , 在日常生活中“脸”和“面子”很多时候是等同使用的 。 但是作为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 , 我认为区分二者是有意义的 , 因为正是二者之间存在张力的地方提示了我们很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 比如 , 我对我的“脸”非常看重 , 把一首歌唱得很好 , 但是大家觉得不好——没有给我面子 , 或者我的歌没有唱得很好 , 却博得了满堂彩 。 这些生活中都能见到的很有意思的事情 , 就是“脸”和“面子”的张力 , 背后也隐藏着帮助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 。
在很多场合都存在需要忽略“脸”而多给“面子”的情况 , 就比如你这里谈到的“酒桌文化”:作为领导即使醉醺醺的、即使出言不逊 , 看起来丝毫不顾及形象 , 在座的各位都需要装作看不见这些不雅的状态 , 依旧需要在礼节上对其毕恭毕敬 。 现在一些场合的“强制劝酒”对于“面子”的过度强调其实掩盖了很多问题 , 比如有的人不是不想给这个面子 , 而是确实不能喝 , 但是因为在那个场合不喝就会被理解为不给面子 , 所以就不得不强迫自己 , 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 。
当然 , 可能有一些经常混迹于酒桌的人很有经验 , 知道说一点油嘴滑舌的话 , 找一些借口 , 然后搞出一点半真不假的事端出来 , 用这些做法躲掉喝酒的可能性 , 同时又不伤及对方的面子 。 但是 , 他不伤及对方的面子的本身 , 就意味着“给面子”的原则依然发挥着作用 , 只不过这个人他已经在人情世故、在应酬方面能高超地对付这样的场景 。
***:你曾经在作品中提到权力是“脸面”构成的重要来源 , 权力掌握者是最有脸的 , 也需要他人的肯定与赞赏来维持面子 。 于是周围的人围绕权力中心形成了一个“偏正结构” , 你觉得酒桌文化是不是某种偏正结构的缩影?
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本文插图

《中国人的日常呈现:面子与人情的社会学研究》 , 翟学伟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16年3月 。 作者在书中提出“偏正结构” , 人际互动中的地位认定基于偏位的向心倾向和修饰作用 , 中心地位得到强调 。 在偏正结构中 , 偏位不仅需要服从归顺于主位 , 还需对主位进行抬举、美化和吹捧等 。
翟学伟:“偏正结构”的问题比较复杂 , 可能很难简单讲清楚 。 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个劝酒的场景只是在一个互动的关系中来思考 , 当我们把它上升到宏观层面 , 如果整个中国社会都会因为“脸面”的发生 , 产生了给面子的原则 , 这个原则一旦被结构化 , 就可能会走向偏正结构 。
***:在我们惯常的理解里 , 大城市的观念更加现代化 , 同时也是一个生存相对不那么依赖人际关系的“陌生人社会” , 为什么酒桌文化依然盛行?
翟学伟:这个并不难理解 。 城市之所以被理解为一个陌生人社会 , 和城市中人的流动性有关系 。 流动的越频繁 , 人际交往中接触的陌生人就越多 。 但是即使你是在城市里 , 约着一起吃饭的人也都是熟人 , 或者是有比较密切的关系的人 , 人情依旧会发挥作用 。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因素就是桌子 , 中国人餐馆里都是圆桌 , 就是给相互认识的很多人一起围着吃饭的 。 如果是像麦当劳那种桌子的结构 , 其实就非常契合一个“陌生人”聚集的就餐环境 , 每个人拿了自己的食物就去到一个比较窄的小桌子上自己一个人吃 。
“你是否有尊重我基本的面子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各个领域的制度规章都不断完善 。 你写过一篇文章叫《人情与制度:平衡还是制衡?》 , 在你看来 , 现在社会上“人情”的重要性是更弱了还是更强了?
翟学伟:中国作为一个人情社会 , 从某个角度来看 , 我觉得“人情”在现在的社会可能更加重要了 。 今天生活里很多的需求都可以通过钱来解决 , 但在计划经济的时代 , 国家包办一切 , 在计划的配给方面有许多具体的个人问题 , 需要依赖人情 , 但是这些事情非常琐碎 。 到了市场经济之后 , 虽然这些琐事可能都可以直接通过钱、有规则的交易解决 , 似乎不涉及到人情 , 但是在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 比如医疗、孩子上学 , 这些方面的负担其实比以前要重 , 现实中解决这些问题 , 往往还是有人情的作用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