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的所谓酒桌文化又被吐槽了 。 吐槽当然常有 , 只不过大规模吐槽是少有的 。
【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在新一期的《脱口秀大会》中脱口秀演员庞博吐槽:“酒桌上一个肝硬化 , 一个胆结石 , 喝到最后开开心心成了肝胆相照的好兄弟” 。 这还只是关于酒是如何拉近距离的段子 。 而近日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一名新员工不喝酒被领导打耳光一事引起热议 。 “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所引起的 , 不是吐槽而是愤怒了 。 “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 , 这三个词自带话题 , 它们的组合是“酒桌文化”极致而夸张的表现 。
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本文插图

《别叫我酒神》(2020)剧照 。
酒桌文化尽管被批为披着文化外衣的糟粕 , 然而在其规则里似乎确实形成了一些文化 , 以此规定在酒桌上 , 谁是主宾、主陪、副陪 , 谁致辞 , 如何开场、敬酒 , 以及怎样拿捏酒量尺度 。 如电影《别叫我酒神》还描述了被叫作“鸿运当头 , 当自饮三杯”的奇怪做法 。
这些规则看起来神乎其神 , 像是一门学问 , 而归根结底任何规则的实质只是维护和表达酒桌上的地位或权力关系 。 “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 ”谁被敬得多 , 往往便是谁的面子大 , 成为地位或权力的能量展示 。 酒桌文化在这里不如叫面子与权力之下的“虐”文化 。 不是“虐”自己奉承他人 , 就是“虐”别人来确认自己的能量 。
当然 , 以酒为乐的朋友多半不会同意将问题归因于酒桌文化 , 因为彼此平等的饮酒交流是人之常情 , 可以助兴 , 可以相互倾诉 。 “强制劝酒”的聚餐才是众人批判的酒桌文化 。
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本文插图

《江湖儿女》(2018)剧照 。
现在“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 一事已有下文 。 8月24日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通过官微发表通报 , “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 , 但是这并未完全平息众怒 。 它背后引起的共鸣大概太多了 。 作为旁观者 , 我们谈起劝酒 , 多半都是果断拒绝 。 可当我们作为当事人 , 为何就难以拒绝 , 甚至无法拒绝?
书评君就此专访社会学者、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翟学伟 。 他的学术兴趣多是围绕人情、面子 , 以及就此展现的地位或权力 。 那么 , 这些元素在酒桌文化上是怎样运转的?为什么即便在被认为现代化程度高的大城市 , 这一切照样运转?
采写 | 刘亚光
新京报|新员工不喝酒被打耳光:面子与权力之下的酒桌“虐”文化
本文插图

翟学伟 ,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出版有《中国人的关系原理》《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中国人行动的逻辑》《中国人的脸面观》等 。
人情、面子与“强制劝酒”
***:你长期从事有关“脸面”“人情”方面的社会学研究 , 是否可以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脸”和“面子”的区别?“酒桌文化”与中国人的“脸面”有何关联?
翟学伟:“面子”这个词在中国文化里面有非常丰富的用法 , 比如说“丢面子”“爱面子”“给面子” 。 我们一直以来讲中国人的“脸面” , 如果细分 , “脸”可能更多地强调个人的表现 , 比如人们自己的“显摆” , 一种对个人形象的展示 。 而“面子”更多需要放进一个关系中去理解 , 也就是你的形象展示是希望在一个人际的互动中收获反馈的 。 “面子”更多其实体现在你的展示的效果中 。 比如今天我穿了一身非常漂亮的衣服 , 别人也认为我穿的非常好看 , 此时“脸”和“面子”就统一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