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苦读8年,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 三 )


本文插图

△ 截取自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 。
同样是第六年 , 罗鹤选了一位科室主任作为导师 , 真正开始做科研课题 , 却发现自己无从下手 。
和大多数的科研新手一样 , 罗鹤还没有独立提出一个课题的能力 , 研究的课题是导师给的 。 导师把课题布置给罗鹤并大致说明之后 , 后续设计试验、具体实践的工作都需要他自己来完成 。
不仅是导师无暇指导 , 罗鹤也没有同门的师兄师姐可以请教 , 科研菜鸟不得不独自打怪升级 。 第一个“怪物”是如何设计试验 , 罗鹤研究的一个中西医结合方向的课题 , 根本没有英文文献可供参考 , 而且因为课题角度很新颖 , 相关的中文文献也很少 。
到了真正进行试验操作的时候 , 第二个“怪物”就出现了 , 更高阶的神经学知识、统计学知识和试验操作技术 , 都需要从头学起 。
那段时间 , 求助无门 , 自学进度缓慢 , 让罗鹤“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
罗鹤感慨 , 科研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硕士阶段的目标是能够完成给定的课题和试计划的执行 , 博士阶段应该拥有自主设计课题、设计试验的能力 。 “八年制的前五年和其他学制的本科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 但是到了后面三年 , 直接进入博士的要求 , 没有经过前期的训练 , 学生的科研能力一定是不够的 。 ”
毕业了:手头没有文章找工作有多难?
现在回过头来看 , 几乎就是在那段灰暗的科研时光 , 罗鹤决定了不当医生 。
仍然怀揣医生梦的林奇 , 在找工作的时候 , 对于手头没有文章这件事究竟有多难 , 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
面试时 , 应聘者坐下聊天 , 一开始的话题就是 , 你发了几篇文章 , 有几分(指期刊的影响因子 , 一般分为几个档次 , 0-3分;3-5分;5-10分;10分以上 , 影响因子越高 , 论文越好) 。 “人家按部就班读出来的科研型博士手头有七八分的文章 。 ”林奇解释说 , 想要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 至少需要手握一篇5分左右的文章 , 而此时转换了研究方向的林奇还欠缺相关的文章 。
面试的教授对于林奇各方面表现都挺满意 , 学历背景不错、面试表现也挺好、此前的导师还是业内翘楚 , 但是“就是没有什么文章” , 教授说得很直接 。 他一度以为这家医院录取无望 , 所幸结果是好的 。
林奇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八年 , “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触科研” , 这是他总结的教训 。 但他也认为 , 这是学校应该做的 , “如果现实要求就是这样看重科研和文章 , 那学校应该尽早让学生有做科研的意识 。 ”
“学什么取决于考什么 , 焦虑什么取决于就业的时候需要什么 。 ”一位毕业于协和八年制的医生告诉八点健闻 , 按照协和的学制 , 最后的8个月是用于科研的时间 , 但那时候才开始投入科研是肯定来不及的 。 大多数学生都把找导师开始科研的时间提前了 , 如今在校的学生大多在入学两年半到三年 , 也就是刚刚完成医学预科通识教育时 , 就已经开始找导师指导做课题发文章了 。 一位协和医学院教务处的老师统计称 , 今年至少一半的八年制毕业生发表了SCI论文 。
而医学院校也意识到了这件事情 , 不少医学院校开始对八年制的培养计划以及毕业时的科研成果要求做出了调整 。
就在林奇毕业的这一年 , 林奇所在医学院调整了八年制的培养计划 , 缩短了临床科室轮转见习时间、扩展了用于科研的时间 , 加强了对于毕业生的科研水平要求 。 同时 , 上海也出台了明确的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年限的政策 。
对于八年制学生而言 , 这两个政策相辅相成 , 核心就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科研时间 , 而把临床实践腾挪到了毕业之后的规范化培训 。
但对于林奇来说 , 作为政策更迭的过渡一代 , 似乎成了“最惨的一届” , 前有科研时间延长的福利没能享受到 , 后是临床规培的时间又被拉长了 , 且八年制因为年限短而体现出的年龄优势也弱化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