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苦读8年,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 二 )


顺应人才层次提升的需要 , 再加上那几年 , 正好是中国公立医院开始扩张的时点 , 八年制医学生成为“香饽饽” 。
同样是2012年入学的林奇 , 大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学校对八年制的资源倾斜 , 比如八年制医学生享有更多的导师资源 , 他们选择导师时不占用其指导名额 。 而短短八年就能获得博士学位 , 这也让身边其他学制的医学生感到羡慕 。
此后的八年是这样度过的:前四年像是高中延续版 , 每天和同班同学一起上课 , 第五年是临床实习 , 其后两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不同科室间临床轮转见习 , 最后一年用来做科研和写毕业论文 。
罗鹤的前四年也是一样 , 通识教育和基础医学教育为他打下了临床知识基础 , 他最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如何解决疑难病例 , 治好一个病人让他觉得有成就感和价值感 , 他也将成为一个医术好的医生奉为圭臬 。
此时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 , 在他们入学以前 , 外面的世界已经在发生变化 , 而这个变化将决定他们的未来 。
最后三年:才发现世界早就变了
2010年前后 , 科研成果在医院的评价体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 背后的逻辑是 , 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是困难的 , 而科研层面包括发表文章数量、累计影响因子、被引用次数、获得的基金层次和额度等是比较容易量化评价的 。 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医院排名 , 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更是成了一个指挥棒 。
此后进入医院 , 学历门槛水涨船高 , 一些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都把博士学位作为了硬性标准 。
这也与人才层次的提高有关 , 医学博士不再稀缺 , 于是 , 八年制学生的认可度逐年降低 ,“我所在的复旦某医院的王牌科室由于过往八年制学生表现不佳 , 已经不再招收八年制研究生” , 一位医生在微信公众号《小张聊科研》中这样记录 。
直到大学第六年 , 林奇终于认清了现实 , 发表一篇满足毕业要求的论文 , “只能毕业 , 不能就业” 。 他开始感到焦虑 , 这种焦虑一直伴随着余后三年 。
那一年他选了导师并开始为期两年的临床轮转 , 导师是一位专业领域的大拿 , 也是一家三甲医院的科室主任 。 科室里除了像他这样的八年制学生外 , 还有一些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一路念上来的学生 。 这批学生比他年长三岁 , 有更多的临床和科研经验 。
而毕业之时 , 林奇需要和他们同台竞争 , 争取留在科室规培、留在医院工作的机会 。 “同样是博士 , 没有人会管你是临床型博士(MD)还是科研型博士(PhD) , 都会拿同一套标准来要求你 , 也就是发表的文章 。 ”
在各科室轮转见习的过程中 , 林奇遇到过临床能力极强但因没有科研成果而无法升职称的“万年老主治”(主治医生) , 也遇到过早期临床能力一般、专注科研 , 其后平步青云的副主任、主任医师 。
前辈的经验点醒了他——临床能力是可以靠经验提升的 , 而科研必须趁年轻获得成果 , 基础医学试验也只有在正式工作之前才可能有比较集中和连续的时间进行 。
林奇开始能够客观地认知自己的学制:八年制唯一的优势是年限短 , 而这个优势的另一面也是劣势 , 在现有对于医院和医生重科研甚至唯SCI论的评价体系中 , 与其他博士相比 , 因为科研时间被压缩 , 八年制医学生手头的文章数量和质量都没有竞争力 。 进入医院后 , 有高分(影响因子)文章的医生 , 更容易申请到国自然课题 , 从而更有升职的优势 。
2020年1月发表的一篇《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学生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 , 八年制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 , 除工作稳定性及同事之间相处方式外 , 其他指标满意度未超过中等(3分) , 且呈现出年资越高 , 满意度越低的趋势 , 其中工作环境与工作收入最不令人满意 。
医学界|苦读8年,拿了博士学位却放弃从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