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专访许倬云: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


中国新闻周刊|专访许倬云: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都有做不到的梦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系主任时的许倬云 。
专访许倬云:
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 , 都有做不到的梦
本刊采访人员/李静
“中国的以人为本 ,
是两国文化精神基础的最大差异”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许倬云说美国》中详细梳理了美国的文化发展脉络 , 正如你以前就说过的 , 美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容忍、爱人、不专断、不盲目服从权威 。 你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什么?两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最大的差异在什么地方?现在两国之间面临着很多问题 , 是否与文化精神基础的差异有关 , 我们应该到何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许倬云:美国自己期许的是基督教的理想:爱人、容忍、自由、平等 。 但实际上美国做到没有呢?似乎并没有 。 美国从立国理想到现在正一步一步离开他本来的理想 。
美国在开国的时候还带着容忍爱人的清教徒基督教理想 , 但后来 , 基督教独神信仰的专断性慢慢显现出来:不信、不入基督教的就不算数 , 就不算是一个文明人 。 基督教排他的独断思想 , 逐渐发展为美国白人文化中行为模式的特色——自以为是 , 只肯让别人做远距离的朋友 。 跟视为对手的 , 一定要争出个高下 。
中国的理想在哪里呢?中国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立场上 , 从社区、社群、社团、社会到国家 , 个人是各种群体的基础 , 每个人都有相对的权利和责任 。 相对权利 , 意味着人自己尊重自己 , 也尊重别人 , 有重视人的特点 。 我曾经打过比喻 , 中国的创世纪是盘古化成一个宇宙 , 宇宙的创造者和宇宙本身是一体的 , 整个宇宙就是个人 , 这和以上帝所创造的宇宙是不一样的 。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 , 以人为本体 。 人作为个体 , 也作为群体 , 彼此之间 , 人跟人、人跟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各层次群体之间 , 不断地扩大 , 不断地交流 , 不断地改变 , 不断地修正调整 , 使大家可以在一个框框里过日子 , 而不至于踩到人家脚 。 或者踩到人家脚以后大家都容忍半步 , 每人都有一点空间 , 互相合作 , 互相协调 , 这是中国社会结合的特色 。 我觉得这个特色今天中国有点忘记掉了 , 希望这方面能得到复活 。
中国的以人为本 , 是两国文化精神基础的最大差异 。
中国的思想是儒家与佛教的结合 。 儒家讲究以人为本 , 佛家说精神大于物质 。 佛教思想里面时间的变化 , 到最后就是空 , 用这个来补足儒家思想强调入世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
儒家与佛教的结合使中国思想和西洋思想有很大差别 。 中国许多神 , 甚至是机能的神、功能的神 , 神不是独断地生活 , 神也不能独断世间的权威 。 中国人讲“公平正直 , 虽无子息死为神” 。 正直 , 是自己做人不要歪掉;公平 , 人跟人之间互相对待以公平、合作、协调的精神维持 , 我觉得中国的精神基底在这里 。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 , 从中医里面协调、调和 , 一直到风水 , 再到八卦 , 以至于到民间的宗教信仰 , 都以这一套思想作为它的关注 。
我在《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里 , 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里出现的同样现象详细阐述过 。 比如说 , 中国文学诗词歌赋里一些自然形象都是人格化的 , 人性和自然环境往往叠合在一起 , 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 。
苏东坡《赤壁赋》为什么动人?他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孤舟中 , 越野茫无边际 , 一个船上就这么几个人 , 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宇宙的无限和个人的渺小 , 他想到了过去和现在正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变化 , 他也想到察辨自己在哪里 , 察辨自己能不能定住脚跟?能不能自己掌握自己?
中国人在艺术诗歌中展现了时空中的生活美学 , 表达他们与自然的互相适应 , 到了以自然风景来形容美学的境界 。 中国的精神文化在民间日常生活里面 , 不知不觉还在重复出现 , 只是大多数人不太注意这个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