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改革:激活新动能 让科技评价回归科学

编者按 2018年6月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提出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以下简称三评)改革 , 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
作为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两年来 , 三评改革亮出了怎样的成绩单?一线科研人员获得感几何?深化改革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意见》发布两周年之际 , 本报特推出三评改革系列报道 。
“三评”改革:激活新动能 让科技评价回归科学■‘三评’改革文件出台两年来 , 医疗卫生行业的变化很明显 , 破除‘唯论文’和‘SCI至上’的评价导向加速落地 。 针对临床一线医务人员 , 武汉大学加紧推进卫生与教学系列的分类评价制度建设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说 , 医院将治病救人的能力作为评价卫生系列职称的重要内容 , 实行分级分类评价 。
王行环告诉采访人员 , 对于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一线的医护人员 , 今年中南医院将在职称评审上进一步倾斜 , 以治病能力和临床实际贡献为主进行评价 。
从科研评价源头解决一刀切问题 , 破除SCI至上 , 走出唯论文困局 , 实施分类评价、推行代表作评价 , 这也是三评改革稳步推进的初衷 。
时间倒回至两年前 , 2018年6月 ,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 明确提出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 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 构建科学、规范、高效、诚信的科技评价体系 。
作为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 ‘三评’改革意在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优化科研生态环境 。 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司长戴国庆说 , 改革的关键是要采取实招硬招 , 强化系统配套 , 形成三评改革的长效机制 。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黄如认为 , 科技评价涉及项目评审、成果评估、人才评定、机构评价等多种类型 , 既要在点上突破 , 也要构建体系 , 以实现事半功倍、系统性升级 。
改革试点示范 政策举措落得稳是关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立了多方参与的指南论证机制并定期发布 , 不再将论文、专利、荣誉性头衔等情况作为申请项目的限制性条件;围绕科技计划项目、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等重点领域 , 各地方各部门开展专项整改 , 破除四唯的政策要求在科研界基本普及;推动落实法人自主权 , 扩大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中央级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
放权、减负、赋能、激励 , 两年来 , 三评改革相关部署稳步推进 , 通过改革试点示范渐成燎原之势 。 两年来 , 科技部、教育部等根据三评文件要求 , 联合在全国开展四唯清理专项行动 , 重点破除唯论文难题 。
一方面对长期存在的顽疾集中清理 , ‘四唯’清理专项行动成效已初显 。 戴国庆举例说 , 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文件 , 拿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 。
戴国庆介绍 , 针对唯论文老难题 , 2020年2月 , 科技部与财政部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 , 从强化分类考核评价导向、设定论文代表作限额等4个方面提出27项具体措施 , 明确破除科技评价中过度看重论文数量多少、影响因子高低等‘唯论文’不良导向 , 关键一招是要避免论文与资源配置和利益简单挂钩 。
与此同时 , 科技部还会同教育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措施》 , 进一步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 。
戴国庆说 , 上述两个文件发布后 , 各地科技系统积极响应 , 福建、吉林、江苏、辽宁4省已率先制定细化文件 , 其他地方近期将出台发布落实文件 , 各双一流建设高校将陆续上报破除唯SCI的落实情况报告 , 力推破除唯论文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