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妈妈|是对孩子无声的“控制”,解析《春潮》:父母“牺牲感”的背后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最近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出圈了 , 这部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性的讲述原生家庭伤痛的故事被观众疯狂传播 。
电影主要讲的是母女之间的相处模式和故事点滴 , 郝磊和金燕玲出演一对母女 , 她们之间的相处就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
整部电影的光线是昏暗的 , 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 在许多沉默的场景里母女两人也是沉默不言的 , 让观众更多地注意到两人之间情感的暗流涌动 。
母女之间的故事随时日常琐事 , 但却道尽了家庭负面情感的破坏力和压抑性 。
如果走出''令人窒息''的亲情 , 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一、《春潮》:''自我感动''的付出 , 撕裂了母女感情
亲情本事一种被歌颂的美好情感 , 但是近年来的许多家庭电视剧却更多地剖析了中国式家庭存在的亲情的另外一面:''牺牲感''式育儿 , 对亲子双方都是伤害 。 《春潮》也不例外 , 它用更加生活化的场景表现了亲子双方情感逐渐变质 。
母亲纪明岚对家庭和婚姻充满不满和怨恨 , 她整天都在念叨老公的坏话 , 即便当着女儿郭建波和孙女的面 , 也口无遮拦 , 她常常陷入一种自我感动中 , 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了很多 , 将所有精力都放在育儿顾家上 。
小A妈妈|是对孩子无声的“控制”,解析《春潮》:父母“牺牲感”的背后
文章图片
她还经常将自己的痛苦怪罪在女儿身上 , 甚至祖孙三代坐在饭桌上吃饭闲聊时 , 母亲都会毫无预兆地骂起女儿 , 甚至揭露女儿不堪的一面 。
但事实上 , 是母亲自己选择嫁给了城里人 , 选择了这个丈夫 , 但是在回顾这段经历时 , 她却将所有的罪责怪在他人身上 , 夸大自己的奉献和牺牲 , 将自己所有的怨恨、不满、劳累都归在女儿身上 。
她将女儿郭建波所拥有的一切认定为自己的功劳 , 不断向女儿博得同情 , 从而认定自己的价值 。
小A妈妈|是对孩子无声的“控制”,解析《春潮》:父母“牺牲感”的背后
文章图片
很多网友说:''现在看到她出现我都觉得窒息 。 ''
《春潮》里母亲的行为就是典型的''牺牲感''式育儿 , 通过责骂、怪罪、打压的方式让孩子产生愧疚感和自我贬低 , 从而博取同情和理解 , 以此控制孩子 。
母亲的自我感动最后造成的就是亲子之间的疏离 , 给双方都造成了难以言喻的创伤 。 女儿郭建波对母亲怨恨到极致 , 她在母亲面前隐忍不发 , 转过身却将手狠狠地摁在仙人掌上 , 任凭鲜血直流 。
亲情是人世间最复杂的情感之一 , 我们能从中看到无尽温馨和美好 , 也能感到极尽冷漠和伤害 。
二、''牺牲式''的付出 , 是为了换取绝对服从
事实上 , 造成这样悲剧的根源 , 就是母亲的''牺牲式''育儿 , 这样的教育方式明显撕裂了母女俩的感情 。
卢梭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 ''而''牺牲感''式育儿包含了以上全部 。
可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有这个问题 , 但是其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无意中流露出来了这样的倾向:
''我做的这一切 , 还不都是为了你 。 ''
''我一天天的容易吗?你怎么就不懂得体谅一下父母 , 真是个白眼狼 。 ''
''要不是因为你 , 我早就……''
''你成绩这么差 , 难道长大了还要我去养你吗?''
''连房间都不收拾一下 , 你对的我每天起早贪黑供你吃喝吗?''
''牺牲型''父母 , 总是将这几句口头禅挂在嘴边 。
小A妈妈|是对孩子无声的“控制”,解析《春潮》:父母“牺牲感”的背后
文章图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
''一切都让给孩子 , 为了他牺牲一切 , 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 。 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 ''
当我们付出了时间、精力、金钱的时候 , 我们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中 , 觉得孩子就应该报答自己、回馈自己 , 这时候我们将孩子变成了自己的附属物 , 而不是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