酋邦|酋邦理论与中国考古学的渊源 ——《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读后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酋邦理论与中国考古学的渊源 ——《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读后
酋邦理论与中国考古学的渊源
——《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读后
( 李水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本文插图
中国考古界注意到酋邦理论是上个世纪90年代 , 当时塞维斯的著作尚无译本 , 加之国内文化人类学的长期断层 , 对酋邦理论缺乏足够了解 。 不过 , 对酋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到底占有怎样的位置 , 目前还缺少研究 , 看法也很难一致 。 由此想到张光直先生的一段话:在将西方的法则运用到中国史实上的时候 , 需要做一些重要工作 , 看看有多少是适用的 , 有多少是不适用的 。
本文插图
今年五月到访复旦大学 , 期间获知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出版一套西方考古学与人类学译著(按:目前该丛书已经全部付梓 , 包括:科林·伦福儒和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戈登·威利《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戈登·威利《聚落与历史重建: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埃尔曼·塞维斯《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文化发展进程》) 。 这一举措对于考古学界和史学界来说不谛是个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 说起来 , 国内学界对塞维斯(Service E.R.)这位人类学家并不陌生 , 上世纪90年代国内考古界曾有过一场文明起源的大讨论 , 热议酋邦这一特殊的社会形态 , 而酋邦理论的集大成者即塞维斯先生 。
塞维斯的这部大作《国家和文明的起源:文化发展进程》(Origins of the Stateand Civilization:Process of Cultural Evolution)分为四部分 。 第一编“政府的起源”,为考察“国家”和“文明”的含义提供基础:介绍酋邦的概念、相关理论、平等社会与权力制度化等背景 。 第二编为“现代原始国家”,介绍一组民族志的研究案例 , 如南非的祖鲁、乌干达的安科拉、西非诸王国、切罗基印第安人和波利尼西亚 。 第三编为“古代文明的起源” , 包括中美洲、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和中国 。 作者强调 , 从考古资料很难确定社会发展阶段 , 希望能通过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思考文明演进中有关起源、阶段、类型及因果等问题 。 第四编为“结论” 。 最后是有关文献及索引等 。
塞维斯将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演进模式归纳出新的认识 , 即人类社会经历了“游群(Band)、部落(Tribe)、酋邦(Chiefdom)和国家(State)”这四个发展阶段 。 鉴于酋邦是世界上所有原始文明走向早期国家的必由之路 , 为深入了解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 , 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有关研究的历史 。
一、酋邦理论的演进
上世纪中叶 , 西方学术界对酋邦社会还不是很了解 , 尽管这种相对复杂的社会形态遍布于世界各地 , 但人类学界并未将其看作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 。 1955年 , 美国学者奥博格(K.Oberg)将中美洲低地部落社会视为酋邦 , 并提出“同姓部落、氏族部落、酋邦、国家、城市国家和帝国”的演进序列 , 此说可谓开启了酋邦研究的先河 。
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尔特(Steward J.H.)将酋邦定义为“由多部落聚合而成的较大政治单位” , 并将酋邦分为“神权型”和“军事型” 。 不过 , 如何划分酋邦与早期国家仍是个难题 。
本文插图
斯图尔特
1962年 , 塞维斯定义酋邦为:“具有一种永久性协调机制的再分配社会” 。 认为酋邦产生的动力主要有两个 , 一个是需要将分散的劳力组织起来从事大规模生产 , 另一个是定居社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导致的经济生产专门化 。 酋邦等级制的诞生源于协调区域性专门化经济再分配的需求 , 但这种分配等级制基本上围绕着资助贵族阶层及政治活动的背景运转 。
推荐阅读
- 爱红聊旅游|在中国的外国游客人数正在迅速增加,外国人对中国的发展感到惊讶
- 旅行趣事现场|中国“最坑人”的4大景点,鼓浪屿上榜,游客表示不愿去第二次
- 爱旅游的小米啦|中国人一生“必去”的4座城市,时间在忙也要去,看看你去过几座
- 中国易经风水宝典|独家【每日宜忌】2020年7月21日
- 中国旅游新闻网|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首批先行者
- 西双版纳|云南的夜探,才是中国夜探活动的王炸
- 旅游与摄影media|永兴中国第一银楼,耗银五万余两,却曾入围十大丑陋建筑!
- 奇葩|盘点一下那些让人哭笑不得奇葩死亡的中国古代皇帝
- 中爱文化传媒|《中国爱情诗刊》江飞荐诗(第二期)
- 中国旅游新闻网|木鸟民宿发布《2020暑期民宿消费趋势报告》:用户最爱看海 跨省游增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