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登月50余载 三大谜团仍待解:起源、磁场、地月距离


代小佩/科技日报
7月20日是人类月球日 。 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 , 近到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的脚印 。 从仰望月球开始 , 人们便对其开展了持续研究 , 许多关于月球的特性都已被我们所掌握 。
然而 , 这个“近邻”仍留有许多谜团 , 有待我们去探寻 。 月球是如何诞生的?它的年龄几何?月球磁场为何消失?地月距离又为何逐渐变远?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 , 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月球本身 , 更能借此去探求宇宙更多的奥秘 。

科学|登月50余载 三大谜团仍待解:起源、磁场、地月距离
本文插图

三大谜团引人关注
月球从何而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嫦娥四号月球低频射电探测仪中方首席专家平劲松表示 , 目前关于月球起源主要有4种假说 , 即分裂说、同源说、俘获说和大撞击起源说 。 “这4个假说在地月成分与自转速度的差异、氧及其他同位素组成的相似性等方面 , 仍存在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 。 ”他表示 。
其中 , 大撞击起源假说面对的质疑相对较少 。 这是因为 , 20世纪60年代 , 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计划带回来的月球岩石中 , 所含的氧同位素组成比例与地球地幔几乎完全一样 。 并且 , 科学家发现月球岩石样品几乎不含挥发性元素和轻元素 。 研究人员认为 , 这是因为撞击产生的极端高温将这些元素气化导致它们逃逸 。 “然而 , 两个完全分异的固体行星碰撞并重新汇聚的现象 , 无法解释月球表面或样品中为何存在显著未分异且存在了53亿年的古老岩石 。 ”平劲松表示 , 没有一个假说是完整的 。
另一个吸引人的谜团则关乎月球磁场 。 对月球岩石的分析证明 , 月球曾有强大的磁场 。 根据此前判断 , 月球内部存在铁镍或硫化铁镍核心 , 早期演化产生发电机机制进而形成整体磁场 。
有研究者认为 , 月球的首次发电机效应可能在40亿年前产生了强大的磁场 。 过去数十年的探测发现 , 当今月球整个月面的平均磁场强度小于0.2微特斯拉 , 表明目前的月球要么不存在全球分布的磁场 , 要么仅存在一个极端微弱的全球磁场 。 还有研究者认为 , 大约10亿年前 , 月球内部发动机——月核结晶停止工作 , 导致月球磁场逐渐消失 , 迅速下降至0.1微特斯拉 。 所以 , 月球的磁场究竟在何时因何故诞生?为什么现在几乎消失了?这些依然是未解之谜 。
月球正在远离地球吗?这是月球令人费解的又一谜团 。 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公里 , 据观测 , 月球正以每年约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 自1970年以来 , 地月平均距离增长了约1.9米 。
对此 , 有一种解释说 , 月球绕地球转动的角速度比地球自转角速度慢 , 加上太阳引力作用 , 地球和月球上就存在引力分布不均衡和时间变化 , 进而引发固体潮汐现象 , 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和月球公转速度加快 。 另外 , 地月系统的能量和角动量守恒 , 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减小的角动量和能力转移到月球 , 其中月球公转增加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势能 , 使月球逐渐远离地球 。
揭秘还需提升探测技术
【科学|登月50余载 三大谜团仍待解:起源、磁场、地月距离】如何破解上述谜团?
平劲松认为 , 从探测技术上看 , 需要在月面 , 特别是月球的极区设置新类型长期工作的月震仪、地月之间的激光和微波测距设备、深入到月面之下可穿透月壤层的热流计、高灵敏度磁强计等 。
“类似对地球的监测 , 上述设备应在月面多处布设组成网络 , 进行整体监测;同时 , 还需具备高/低轨道卫星—卫星链路的高精度重力、磁场立体观测能力 。 ”平劲松表示 , 使用这些新技术手段能获得包括月震、月球全球的长波长重力和磁场 , 以及月球轨道运动和转动变化的高精度测量 , 从而为现有理论、假说提供修正或重建的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