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京|深度丨三十年,张汝京和张忠谋的历史角色

张汝京|深度丨三十年,张汝京和张忠谋的历史角色
图片

文丨飞鱼资本市场团队
流程编辑丨丁之淼
7月16日上午 , 中芯国际(688981)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 。
当天 , 发行价格27.46元/股 , 开盘即攀升至95元/股 , 全天涨幅超过200% , 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元 。
截至收盘 , 成交479.7亿 , 成为A股历史上成交额第四名 。 仅次于2015年7月7日的中国平安(601318)(全天679亿)、2015年6月9日中国中车(601766,股吧)(全天497亿)和2014年12月17日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全天391亿) 。
在这之前 ,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 , 中芯国际仅仅用了45天 , 就登陆了科创板 , 刷新了科创板的速度 。
这背后 , 是政府、是监管、是全市场、甚至是全中国对中国“芯”的期待 。 在那深处 , 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四十年奋斗心酸喜乐过往的响应和回答 。
在这个注定要被记载在中国“芯”历史的日子里 , 飞鱼财经注意到一个情况 , 在社交平台上 , 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和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的最新两条新闻和评价呈现出的反差 , 与三十年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境遇 。 不得不感叹:个人再厉害 , 都是时代浪涛中的一粒沙 , 他的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 , 都和时代的起伏相关 。
(最近两天关于张汝京和张忠谋的两条新闻 , 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他的角色)
张汝京|深度丨三十年,张汝京和张忠谋的历史角色
图片

张汝京|深度丨三十年,张汝京和张忠谋的历史角色
图片

7月16日 , 随着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 , 在媒体和社交平台的讲述中 , 更多的普通中国人开始知道“张汝京”这个名字 。
被反复讲述的故事有两个 。
一个是年轻时的张汝京被父亲经常问及: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媒体称 , 和许多从大陆撤至台湾的老一辈一样 , 张汝京父母都有着极重的家国情节 。 从小 , “回大陆”三个字就是张汝京心中的白月光 。
一个是中年后的张汝京 , 在投身芯片产业后“三起三落” , 其中最关键的是与台积电张忠谋的“战争” , 当台湾抛弃了他选择了张忠谋后 , 他也勇敢的放弃了台湾 , 踏上了回大陆的旅程 。
所以 , 有了中芯国际 , 有了张汝京“以爱国的热心 , 造最好的中国芯”的定义 。
张汝京在台湾失败了 , 但他选择了大陆 。 而快速发展中、逐渐强大中的大陆 , 为他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 以回报他的“选择” 。 或许在他决定回来的那一刻时 , 他可能从未想象得到 , 自己可以赶上这样的历史机遇 。
他 , 会是中国的爱国企业家、民族企业家 。 注定要在中国转型、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一笔 。
而三十年前 , 他的竞争对手——台积电的张忠谋 , 在台湾就已经类似于日本盛田昭夫一样的人物了 , 那时张忠谋被标注为台湾地区的工业民族英雄 。
但是在中芯国际上市前一天 , 关于台积电的新闻这样写道“公司确认自5月15日起没再接过华为的订单 , 若美国禁令不变自9月14日起断供” 。
在这场中美的无形战争中 , 台积电常常成为新闻主角 。
普通人是不管历史背景和前因后果的 。 在每一个中国普通人的心中 , 没有异议的是台湾是中国的 , 台湾企业也是中国企业 。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企业断供?
历史的评价 , 在这里出现了分水岭 。
张忠谋的经历被描写为:17岁的张忠谋随家人撤往香港 。 在香港待了几个月 , 很快申请去了美国哈佛大学 , 成为全校1000多位新生中唯一的中国人 , 后又转学麻省理工学院 , 获得硕士学位 。 在创办台积电前 , 他几乎没有在台湾长期居住过 。
1987年 , 张忠谋创办了台积电 , 并得到台湾政府的大力支持 。 张汝京晚他几年回到台湾 , 创办了世大半导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