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三 )


2.3 触发
如第1章节所述 , 触发是能触动、影响用户的关键点 。
根据福格行为模型分析 , 用户动机越高 , 使用产品能力越简单 , 则越容易影响用户采取行动 。
3. 多变的奖赏效应(Variable Reward)
奖赏效应是一种正性强化效应 , 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密切相关 。
多巴胺是一种与欣快和兴奋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 , 人在高兴时有关奖赏通路上的神经元就发出较多的兴奋性冲动 。
人们对奖赏的期待和渴望 , 会促使自己采取行动 。 再加之不确定、可变化因素 , 使得奖赏效应对人们的吸引力达到最大化 。
而盲盒正是很好地应用的奖赏效应 , 让消费者们沉入其中 , 不能自拔 。
3.1 社交奖赏
即人在生活、工作互动中获得他人的社交认同 , 如:面对面的赞赏、社交平台上的点赞 。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繁荣 , 为盲盒爆发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 玩家们收集盲盒后 , 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摆拍、炫耀 , 通过各种形式传播拥有盲盒的喜悦 。
分享所获得的认同和赞赏 , 则会让人产生持续采取行动的动力来源 。
3.2 猎物奖赏
来自人们“捕获猎物”的心理 , 从行为中获得的具体物质或信息奖励 。
“隐藏款”便是盲盒猎物奖赏的典型案例:在盲盒的设计中 , 一套玩偶分为固定款和隐藏款 , 每一箱盲盒里大部分是固定款 , 只有少数为隐藏款 。 有业内人士透露其比例约为1%~3% , 这导致玩家只有不断地购买盲盒才有机会抽到隐藏款 。
因此 , 抽到隐藏款 , 凑足一套 , 便成了不少盲盒玩家的“强迫症” 。
3.3 自我奖赏
是指人们从行为中体验到的愉悦感、成就感和完成感 。
盲盒“主题系列”的设计 , 便是玩家自我奖赏的催化剂 。 一般情况 , 一个主题系列的盲盒会出5~12款 。 当玩家完成一次盲抽 , 获利短暂的愉悦感后 , 便很容易产生将盲盒系列集齐的欲望 , 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完成感 。
为了集齐整套盲盒 , 越抽不到就越想抽拥有 , 就会一个接一个地买 , 从而进入一个永不停止的循环 。
4. 投入(Investment)
投入是让用户与产品形成连接 , 持续地使用产品 。 往往 , 我们对事物投入越多 , 就越有可能认为它有价值 , 越容易形成习惯 。
【|「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通过用户对产品的一次次投入来培养习惯 , 最终转化为让用户的上瘾行为 。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投入”的运作原理 , 其实就是提高用户的“沉没成本” , 包括三个方面:
4.1 时间投入
当用户开始使用产品时 , 就代表这些用户付出了时间成本 , 使用的时间越长或者越依赖 , 越难以停止 。
盲盒最核心的“盲抽”模式 , 成了拉长用户时间投入的利器 。 与其它“即买即得”产品不同 , 盲盒只有购买后打开包装时才知道买到了什么 , 导致没有买到心仪产品或是买到重复产品的机率大大增加 。
加之盲盒推出了近百款IP产品 , 每款IP产品又包括多个主题系列 , 使得拥有猎奇心理、喜爱收集的用户甘愿投入大量时间 , 而换取拆开盲盒那一刻的快感或是将全套集齐的成就感 。
4.2 金钱投入
一个盲盒的价格从十几元至几十元不等 , 金钱方面的投入门槛低 。 换句话说 , 就是用金钱换取惊喜、满足、成就的成本低 。
容易在用户心中形成“不差这一个、反正价格也不是很贵”的思维习惯 。
盲盒中的限定款和隐藏款 , 由于数量稀少、抽中概率低 , 导致产品溢价高于售价 , 这也让一些用户心存希望:“抽到限定款或隐藏款便是赚了 。 ”
常见的结果就是 , 金钱投入远远大于得到的限定款或隐藏款产品的价格 。
4.3 感情投入
回到文章主题 , 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或许原因之一就是——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 直到拆开包装的那一刻 。 从想拥有盲盒的期待 , 到拆开包装那一刻获得的惊喜、遗憾 , 再到集齐成套的满足 , 盲盒无时无刻在撞击着用户的内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