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编辑导语:近几年 , 开盲盒突然又火热了起来 。 不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品牌 , 开盲盒的方式也五花八门 。 本文作者针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 , 指出了开盲盒的人是什么样的心理 , 以及盲盒为何会让这么多人上瘾 , 希望看后对你有所帮助 。
本文插图
潮流百货零售品牌POP MART(泡泡玛特)已于4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 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 。
有消息称 , 完成本轮融资后 , POP MART计划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 。
是的 , 你没有看错 , 就是那家卖盲盒的玩具店 , 人家就要上市啦 。
本文插图
一、盲盒是什么
盲盒(Blind Box):就是装着不同的手办或玩偶的一个严密盒子 , 消费者购买前无法通过外观分辨盒子里面的东西 , 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买到了什么 。
盲盒最早起源于日本明治末期(1868年-1912年) , 当时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年期间都会销售福袋 , 福袋中的内容不会事先公开 , 但往往会放入高于福袋标价的商品 。
福袋的推出 , 深受用户喜爱 , 百货公司的福袋生意也越做越好 , 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新年期间常规的促销手段 。
后来 , 福袋的营销思路延续到了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模型市场 , 当时大量模型爱好者制作模型并将其商品化 , 著名的“扭蛋”就这样诞生了 。
扭蛋与福袋两类商品营销思路大致相同 , 区别在于扭蛋可以从外观看到里面的商品 , 主打“随机性”;而福袋无法看到商品 , 主打“神秘感” 。
在中国 , 盲盒营销概念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集卡式营销 , 还记得当年的小浣熊干脆面吗?
在干脆面包装内会放入各种水浒英雄卡 , 集齐卡片可以兑换礼品 , 很多人买了干脆面不吃只为集卡 , 而集卡也成为80、90后们的童年回忆之一 。
盲盒营销在中国大火从2016年开始 , 当时 , POP MART采用盲盒的玩法 , 销售香港设计师Kenny Wong设计的IP玩偶——MOLLY 。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媒体报道 , 第一个Molly系列盲盒在天猫上线售卖 , 仅用了4秒就将200套商品售罄 , 盲盒顿时在中国风靡起来 , POP MART也成为国内最火的盲盒品牌 。
二、买盲盒的人都是什么心理
以POP MART为例 , 据调查统计 , POP MART的用户画像中18-24岁的消费者数量占比最多 , 达到32%;其次是25-29岁 , 占比为26%;30-34岁的用户占比为20% , 这其中75%都是女性消费者 。
女性消费者心理 , 以主动、感性、颜控、猎奇、攀比等特征为主 。
你选择了一个盒子 , 没打开之前 , 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 。 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 , 使整个过程充满神秘感 , 这种猎奇心理 , 让你兴奋 , 满怀期待 。
打开盒子后 , 如果结果不是你想要的 , 你会感到遗憾、失落、不甘 , 然后你就会想着再试一次 , 这就是赌徒心理 。
如果结果是你想要的 , 你就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很满足 , 这种满足感会促使你还想再试 , 直至集齐全系列商品 , 让自己拥有极大的成就感 。
当结果超出你的预料 , 抽到了隐藏款或限定款 , 则会给你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 。
而盲盒 , 也正是抓住了女性消费者的这些心理特征 , 迅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
三、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盲盒终究有什么魔力 , 让人容易失去抵抗力 , 一买就停不下来?
仍以POP MART为例 , 我们通过上瘾模型 , 分析下盲盒让人上瘾的逻辑 。
上瘾模型是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一套标准化模型方法 , 由Trigger、Action、Variable Reward、Investment四个阶段构成:
推荐阅读
- 情感|华为今天如此成功,看一下任正非的岳父是谁,你就知道为什么
- 大哥大短讯|手机界让人惊艳的四大品牌,两款如日中天,其中一款无人听说
- 华为手机|泪奔!等等党的心酸,为什么有些手机它偏不降价?
- 36氪|为什么说远程办公也许会毁了硅谷?
- 硅谷|为什么说远程办公也许会毁了硅谷?
- 科技造就未来|Apple为什么要使用ARM?为什么不从头开始?
- |为什么我店铺流量狂掉?淘宝竞争这么激烈还能不能做?
- 科学,探月|嫦娥五号年内升空 我们为什么要去月亮上“挖土”?
- 科学|嫦娥五号年内升空 我们为什么要去月亮上“挖土”?
- 华为手机|千元机中,为什么很多消费者首选红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