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二 )


|「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触发(Trigger)
用户的“上瘾”源于习惯 , 习惯是大脑借以掌握复杂举动的途径之一 。
神经系统科学家指出 , 人脑中存在一个负责无意识行为的基底神经节 , 那些无意中产生的条件反射会以习惯的形式存储在基底神经节中 , 从而使人们腾出精力来关注其他的事物 。
当大脑试图走捷径而不再主动思考接下来该做些什么时 , 习惯就养成了 。
而习惯养成的背后 , 均始于某个触发点 , 其分为外部触发和内部触发两种:
1.1 外部触发——让产品获取用户认知
盲盒之所以流行 , 离不开线下、线上多渠道品牌及商品曝光 , 快速占领用户心智 。
根据百度百科显示 , 截止2019年12月31日 , POP MART在国内33个一二线城市主流商圈开设114家线下直营零售店 , 在57个城市开设825台机器人商店 。
同时 , 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也成了盲盒爆发的催化剂 , POP MART不仅在微信、抖音、微博、天猫、小红书等主流电商、社交平台开店推广 , 还专门打造了自己的“葩趣”社交电商平台 , 让用户在平台上分享故事、结识朋友 。
盲盒商品的设计也着实让人心动 , 卡通纸盒外包装 , 里面放的是各种萌哒哒的玩偶 , 玩偶造型可爱、制作精美 , 激起各种少女心 。
1.2 内部触发——让产品与用户思想、情感上发生关联
盲盒营销背后是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 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心、收集癖 , 让消费者上瘾 。
有消费者直言:“盲盒就是一种精神寄托 。 ”
由于盲盒玩偶设计直戳人心 , 加上各系列产品风格独特带来的新鲜感 , 很容易激发用户的购买欲 。 而购买采用“盲抽”的形式 , 更具神秘感、惊喜感 , 这种未知的诱惑和猎奇心理吸引人们去尝试购买 。
当你购买并打开盒子后 , 发现它并不是你想要的那款玩偶 , 心理瞬间产生的失落和不甘 , 也会促使你再试一次 。
2. 行动(Action)
行动就指培养用户上瘾的行为 , 一个让人上瘾的产品 , 首先要让用户尽快地采取行动 , 即上瘾的第一步行动 。
我们通过福格行为模型 , 来理解用户的行为原理:
行为 = 动机 x 能力 x 触发
|「盲盒」为什么让人上瘾?
本文插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2.1 动机
动机决定是否愿意采取行动 , 而人类的行为通常受三组核心动机影响:

  1. 追求快乐 , 逃避痛苦;
  2. 追求希望 , 逃避恐惧;
  3. 追求认同 , 逃避排斥 。
而盲盒也正是激活了用户的这些行为动机:打开充满神秘感的盲盒 , 得到自己心仪的玩偶 , 获取快乐;拿起盲盒摇一摇 , 期盼它就是自己想要的那一款 , 心怀希望;朋友圈分享所拥有的盲盒 , 大家纷纷点赞 , 获得认同 。
2.2 能力
使用产品需要能力的高低 , 能力衡量采取行动的成本 , 越简单的操作 , 越容易完成 。
我们通过影响任务难易的6个要素来看盲盒如何让用户入手的:
  1. 时间:线上利用碎片时间随时购买 , 线下逛商场到店即买即抽;
  2. 金钱:花十几至几十元得到一款造型可爱的玩偶 , 是多数人可接受的消费范围;
  3. 体力:只需要动动手随机抽一个 , 体力消耗为0;
  4. 脑力:无需动脑 , 主要靠运气 , 除非研究如何提高准确率;
  5. 社会认知偏差:精制的造型、盲抽的神秘感、办公室和社交媒体的高曝光度 , 直接影响用户认知;
  6. 非常规性:与同类主流玩偶一样 , 主要做收藏、展示用 , 无上手成本 。
由此可见 , 盲盒为了降低用户行动门槛 , 真正做到了:“Don’t make me think”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