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产品经理实践:主观评估的方法论
编辑导语:策略产品经理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离不开主观评估 , 在科学的评估方式指导下 , 主观评估可以和客观数据指标互为补充 , 同时辅助业务决策 。 本文作者将以此为出发点 , 主要介绍了一些主观评估(平台视角)的相关方法论 。
本文插图
一、主观评估的三条关键准则
在摸索出以下三条关键准则之前 , 笔者在工作早期的主观评估项目多数以失败告终 。 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主观评估数据无法取得广泛的认可 , 也就无法使用该数据推动决策 。
通常项目失败的原因如下:
1. 稳定性差
在没有做大调整的情况下 , 上个评估周期的主观评估数据与这个评估周期的数据相差甚远 , 从而不知道应该相信哪一份数据 。
2. 其他团队对指标不认可
策略产品经理做了一份主观评估结果并发送邮件给相关人员 , 但被其他团队质疑数据有效性 。
比如 , 对于某个通用分类器的召回率数据 , 算法工程师认为是90% , 而策略产品经理评估只有70% 。
当然这两个数值是随意杜撰的 , 但这件事情背后往往是不同团队KPI压力导致的 , 需要一种切实有效的手段来统一所有人的认知 。
二、分析
1. 对于第一种情况
往往是抽样方法或者评估标准导致的 , 如果在上一次评估周期中抽取了小样本 , 而在下一次评估周期中抽取了大样本 , 两次结果的置信区间宽度差距较大 , 那么结果差异大 。
如果两次评估的抽样采用了不同的过滤策略 , 则抽取的样本实际数据分布不同(比如 , 第一次抽样过滤了无效状态 , 而第二次抽样并未过滤) 。
另外 , 两次评估的评估员不是同一人或者评估标准不清晰 , 数值也会有差异 。 但以上问题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解决 。
2. 对于第二种情况
相信做过主观评估项目的人一定非常熟悉 , 由于团队内有多个“手表”产生了“手表效应” , 不同视角数据(上例中的算法工程师和策略产品经理各执一词的两份数据)的增加 , 不仅没有为团队带来收益 , 反而导致团队内部变得更加混沌 。
主观评估数据不被信任有多方面的原因 , 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对于同一个事物 , 每个人的主观标准难以实现精准的“调和” 。
毕竟大多数人来自不同的省市 , 接受了不同的教育 , 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世界观 , 此时很难去统一不同人根深蒂固的底层认知 , 这也是主观评估项目的最大挑战 。
所以在汇报主观评估项目时 , 尤其考验策略产品经理的推动能力和汇报技巧 , 他们必须推动更多的人支持该方案 。
三、总结
经过对多方的广泛复盘和经验沉淀 , 笔者总结出了以下三条关键原则 , 如图3-2所示:
本文插图
1. “法律条文”—“主观评估标准”的四要素
主要作用是使用客观清晰的语言统一团队内部所有人的认知 , 即对于任意的主观评估标准而言 , 必须具备完整的“法律条文”.
具体包含以下4个关键要素:
1)标签
标签可以是连续的 , 也可以是离散的 。 体育分类的内容、美术分类的内容等属于离散标签 , 豆瓣上的电影评分属于连续的标签 , 标签的设定完全是由主观决定的 。
2)标签定义
需要满足“形容词+名词”的组合:标签定义是为了让大多数人理解标签含义的重要手段 , 所选择的形容词和名词必须是有实际含义的“{形容词}的{形容词}的{名词}” 。
比如豆瓣电影评分为9分的电影指的是“值得多次回顾的(形容词)、立意深远(形容词)的电影内容(名词)” , 1分的电影指的是“浪费时间的(形容词)、毫无主题(形容词)的电影内容(名词)” 。
推荐阅读
- 互联网|中台产品经理实战(14):中台与SaaS、微服务关系
- |产品入行3年,我总结了这些“情怀”
- 内部|容易被忽视的「内部营销」:你的产品感动你的员工了吗?
- 产品|全国唯一户外15米远距离AI测温系统深兰猫头鹰获工信部嘉奖
- |框架思维,可能是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
- |想用触摸板但妙控键盘太贵?那考虑下罗技的产品吧
- 融资并购|心玮医疗获投数千万美元 专注脑卒中预防和微创治疗 已完成多个产品塑造
- |万胜智能产品售价显著高于同业,人力成本标准却偏低
- 行业互联网|原创 寡头西门子推高中高端洗碗机表现,国产品牌逆袭机会不仅是拼价格
- 驱动中国|数码圈的贵族品牌,低调的实力派,PITAKA三款明星产品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