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心理咨询|谁是纽带谁是杀手,熊玲:亲密关系


熊玲心理咨询|谁是纽带谁是杀手,熊玲:亲密关系
文章图片
亲密关系泛指有血缘的亲子关系 , 和非血缘的恋爱、婚姻、闺蜜关系 。 这里谈及的是婚姻与家庭关系 。
从情感感觉的角度 , 亲密关系是一种实际或幻想的共生关系 , 即使两人不在一起 , 想起对方也感觉到温暖亲密 。 现实中 , 唯有婚姻关系难有这样的感觉 , 大多数恋爱步入婚姻后 , 逐一发展成了各样式的冲突关系 。
人们通常认为 , 婚姻走向冲突直至分裂 , 是双方性格不合 , 是价值观、生活习性差异大、出轨等原由 。 这不过是表因 , 根源在于双方或某一方的心理未成年 , 还处共生期的绝对依赖 , 所以对链接需求必须是亲密无间 , 才感觉安全 。 这一“共生依赖”才是亲密关系的隐形破坏者 。
熊玲心理咨询|谁是纽带谁是杀手,熊玲:亲密关系
文章图片
1共生依赖的强迫性重复
借电视剧《虎妈猫爸》来阐释这一观点 。 该剧反映了一种养育特点:母亲老虎般的严厉苛刻 , 父亲温和的包容与妥协 。 该剧揭示了中国式的教养模式:一个虎妈猫爸的女主之家 , 产生出下一代的虎妈猫爸;一个狼爸猫妈的男主之家 , 也产生出下一代虎妈猫爸 。 两家结为亲家 , 有了第三代的独身女茜茜 。 茜茜7岁上小学时 , 两家的两代成人 , 包括姑姑舅舅齐上阵 , 围绕教育问题 , 他们杂音四起 , 狼性虎威猫味肆虐 , 冲突不断 。
他们冲突的后面 , 呈现了两大怪状 。 一是 , 中国家庭沉溺于权力之争而缺乏情感交流 。 家庭成员 , 均处于角色混乱、地位危机、权力失控的状态 , 他们分别高举“爱孩子”“为孩子成长”的旗号 , 奋力为自己的话语权抗争 , 为自己在家中的一席之地呐喊 。 二是 , 中国式家庭紊乱的亲密: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 , 各类关系相互侵犯 。
这样关系背景下的孩子 , 亦有两大能力被阻滞:一是爱的能力;二是人际需求的辨识能力 。 如有些长大了的孩子 , 他们于人际中仍是小孩状态 , 唯我独尊 , 缺乏对他人的同理心 。
为何 , 我们的父母一爱就乱 , 一管就死?隔代父母的养育会瓦解正常养育?家庭又何以是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单就这现象本身已不正常 , 它们像关系颠倒的种子 , 埋下了今后关系冲突 , 直至瓦解的隐患 。
中国文化创造了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恋儿女 , 或叫依赖儿女情结 。 父母的人生观是依赖儿女“好”自己才感觉好 , 依赖儿女有“出息”自己才感觉有价值 。 这情结的牢不可破 , 是受千百年来老无所依、养儿防老信念的支撑 。 发达国家不用防老 , 人少了许多忧患 , 我国的家庭却有不少防备情结 。
中国文化也导致父母对“爱”有很深的误解 , 以为付出就是爱 。 却不知 , 付出是对成长的制约 , 当长大的儿女缺乏独立与爱的能力时 , 父母反责怪儿女无用 。 制约孩子独立机会的“爱” , 如何不是成人在无意识层面 , 想方设法拴住儿女在身边 , 自己才感觉安全呢 。
因此 , 为何有共生依赖的强迫性重复?为何在新的家庭里 , 依然是亲子关系 , 这包括自己跟孩子、跟父母的关系 , 都大于夫妻关系?这背后正是那牢不可破的 , 恋儿女-恋父母的共生依赖的循环 。 我们并不陌生 , 许多成年人结婚了 , 仍住在原生家 , 即是隔代分家了 , 也普遍存在 , 人在婚姻新家 , 心在原生家庭 , 即使结婚很久了 , 有了自己的小孩 , 但彼此仍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原生父母一样 , 渴求或索要被关爱 。
进一步理解 , 父母做不到放下儿女 , 正缘由他们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与儿女共生才有存在感、重要感 。 通过《虎妈猫爸》我们看到 , 这样的家庭以及家教 , 令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共同的难受:压抑 , 不自由 。 我们也应透过《虎妈猫爸》对教育模式有所反省:父母以错位的角色和理念 , 控制性的教育孩子 , 孩子可能成为他们“爱”的牺牲品 , 如罹患抑郁、物质依赖等心理障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