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漫游|除了“高学历”还要长得好看,清代七品芝麻官不好当
文章图片
清代官员
自秦始皇嬴政废分封而立郡县以来 , 县就一直作为基层的行政区划 。 几千年来 , 县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时至今日 , 县仍然作为基层存在 。 一县之长在各朝代有所不同 , 有县令、知县、县长等等 。 他们作为最贴近百姓的“亲民官”、“父母官”一直承载着普通民众对于政权的认知与认同 。 清代的主管一县的“知县”同样如此 。
想当七品芝麻官 , 有学历还要有运气
“仅下天子一等耳”—知县的发展与地位
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 并不是在统一后头脑一热想出来的 , 而是有前例的 。 说的“尹”与随后楚国出现的“县尹”应为同一意义 , 可作为县建立的标志 。
杜佑在其《通典》中写道:“春秋时 , 列国相灭 , 多以其地为县 , 则县大而郡小 。 ”
此时县已经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存在 。 而后嬴政对其进行细分 , 郡县制得以被创造 。 此后汉代称之为县令 , 唐代将管辖区大小的分别分设县令和县长 。 宋代去掉了县长 , 元灭宋后未撤销县令 , 但将其改为真·县令“达鲁花赤”的助手 。 明代改县令为知县 , 清军入关后沿袭明制 , 亦称一县之长为知县 。
文章图片
清代知县
清代知县的地位说高不高说低也不能算太低 , 一方面知县不过是个七品官 , 在朝廷中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务员 , 连话都没有人听 。 另一方面知县作为一县之长 , 在当地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 毕竟“县太爷”这个称呼也不是白来的 。 作为正式的国家编制 , 知县在一定程度上仍代表了国家 。
“皇权不下县”是中国几千年来君主制的不成文规定 , 意思是说皇帝的政令只发到县一级的机构 。 更小的如乡、村一级的一般都靠各宗族、乡绅来进行 。 实际上 , 知县的实际权力并不很大 , 但代表朝廷 , 有很大的威严 , 足够震慑那些宗族与豪强 。
《清史稿》中有“察民生、掌刑狱、镇豪强 , 上承圣意而下安黎庶 。 兹一县之事 , 尽在掌握中矣 。 ”纪晓岚也曾经说过:“百姓视之 , 仅下天子一等耳 。 ”就是说在百姓的眼中 , 除了天子在最高的官职就是本县的知县了 。
知县的推举——谁来做知县
清代共有1549个县 , 这些县的知县在出身上看 , 大都属于举人出身 。 清代对知县、知府等正印官的授予较为严格 。 一般来说 , 只有通过“正途”即科举考试出身的正统才能做知县 , 且功名不得下于举人 。 除此之外 , 如父荫等途径得到知县的也有 , 但属于少数 。
文章图片
举人夫妇
清廷严格控制异途进入知县的位置 。 举人是知县的常规备选者 , 也有一部分知县是进士出身 。 这种“大材小用”是有原因的 , 举人出身的知县是在岗位上呆几十年 , 最后混个六品五品的职务退休 , 这就算是好的 。 进士做知县 , 是下放基层锻炼 。
清代规定:“凡进士三甲出身者 , 可经试入翰林院 , 肄业吏部授官 , 不经巡抚 。 ”
这里的地方官就是指知县 , 所以知县是进士、庶吉士的一条官选之路 。 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 , 在乾隆四年考中进士 , 授予翰林庶吉士 。 在翰林院学习了三年之后肄业 , 派往江宁做知县 , 七年后父亲去世 , 遂辞官归隐 。 清朝进士平均每科有240人左右 , 其中接近40%的人会去做知县 。
不过在成为一名进士或举人以后 , 想要做县令还要通过一系列考核 。 包括“别流品”、“观身言”、“核事故”、“论资考”、“定期限”、“密回避”、“验文凭”等几个阶段 , 从出身等一系列方面都调查清楚 , 然后抽签决定去哪里任知县 。 不过在进士、举人、异途之外 , 还有其它保举做县令的方法 , 那就是“大挑” 。 “大挑”是指从没有考上进士而又没被选中做知县的的举人中挑选出一部分授予知县官职 。
推荐阅读
- 砖家拾遗|除了诸葛亮庞统法正,还有谁能入选?,若评选蜀汉五大谋士
- 新大众历史观|谁有实力和吕布单挑100回合?至少还有这6位,三国中除了张飞
- 爱翠聊科技|除了张飞,三国前期还有几人能做到?,力敌吕布一百余回合
- 见微知著说历史|不为刘备上客”,张鲁还干过什么大事?,除了那句“宁为曹公作奴
- 铲史人|还有一个连皇帝都忌惮三分,明朝机构有多恐怖?除了锦衣卫东厂
- 情怀历史|另外四位分别是谁?,三国时的五位“冠军将军”:除了丁奉
- 生活给的温暖|还有隐秘用处,清朝妃子的指甲套为何这么长?除了保护指甲
- [唐朝]持续了53年的“五代十国”,除了一个“乱”字,还有什么?
- 浙杭之美|此人也知道,无天在三界的实力到底有多牛!除了燃灯、如来知道外
- 情怀历史|除了燕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获得了好处?,五国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