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通用行业端吸泵特点与部分问题解析( 五 )


支架式中心线出口端吸泵为工业而生 , 最具代表产地欧洲 , 最具代表人物:KSB、RITZ、Grundfos、WILO、Ebara及世界各大工业泵 。
结构特点:泵壳底部有支脚 , 出口中心线与轴中心线重合的中心线出口 。
支架式中心线出口端吸泵绝对是端吸泵家族中的老大哥 , 他的历史最悠久 。此类型最早主要用于工业和取水 。对于工业革命发源地的欧洲 , 端吸泵主要是这个模样 。当然除了现在出口DN200以上的大流量泵也会有支架切线出口端吸泵 。
早期的工业厂房不像现在的混凝土结构 , 顶部钢架难以承受管路重量 , 管路都为走地式(如上图) , 而非现在常用的管路屋顶吊架式走向 。泵无减震设施 , 直接固定于水泥基座上 , 泵壳底部支架和中心线出口形式能够承担一部分出口管路带来的垂直往下的力 。
用于取水领域 , 早期农村取水多用此类型泵 , 有柴油机皮带轮带动 。泵壳底部结实的支架可以抵抗皮带轮的拉力 , 也能承担出口管路向下的力 。
此类型泵具有适合开式系统的陡峭型P-Q性能曲线 。
综上所述 。这类型泵对于中小流量、开式系统或进口压力小 , 泵壳需要承担一部分向下力的环境优势明显 。
支架式切线出口端吸泵应供暖需要而来 , 最具代表产地北美 ,最具代表人物:Bell&Gossett及欧美泵出口DN200及以上泵 。
结构特点:泵壳底部有支脚 , 出口中心线与轴中心线不重合、平行的切线出口 。
随着北美供暖行业的发展 , 流量趋于大流量发展 , 原来的中心线出口端吸泵产生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 主要是:效率、振动和铸造 。工业大发展后 , 输送液体量也不断向大流量发展 , 同样面临相同的问题 。有人说 , 大流量为啥不用双吸泵?考虑到空间、管路排布、成本等问题 , 端吸泵还是有它存在的空间 。下边对两种出口形式做个简单比较 。
中心线:液体从泵壳至出水口经过S弯排出 , 容易产生絮流 , 阻碍水流 , 产生效率降低、振动等 , 铸造也相对复杂 。
切线出口:液体直接由泵壳中排出 , 出水更通畅 , 避免出口处产生絮流 , 提高输送效率 , 减少出口振动产生 , 铸造相对简单 。
以上比较可以得出切线型出口对于大流量水流特性更好些 。
早期供暖管路多为走地式 , 而非现在常用的管路屋顶吊架式走向 。泵无减震设施 , 直接固定于水泥基座上 , 出口无软接头的硬连接 , 泵壳底部支架能够承担一部分出口管路代来的垂直往下的力 。
此类型泵具有偏平缓型P-Q性能曲线 。
综上可见 , 这类型泵比较适应于大流量 , 直接固定水泥基础、泵壳需要承担一部分向下力的环境 。
悬臂式切线出口端吸泵为近代水冷空调而生 , 最具代表产地美国 ,最具代表人物:PACO 。
结构特点:泵壳底部无支脚 , 具有强壮的轴承支架结构 , 出口中心线与轴中心线不重合、平行的切线出口 。
悬臂式切线出口端吸泵是端吸泵领域的小阿弟 , 虽然也超过了半个多世纪 , 但跟以上两种端吸泵相比 , 历史最短 , 绝对的年轻力壮派 。此类型水泵由美国PACO针对空调领域使用特点研发出来的专业用泵 。
为了介绍此类型泵 , 先聊聊点历史背景 。PACO是1907年为美国1906年大地震灾后重建成立的 , 水冷空调1924年在美国开始投入民用市场 , PACO在20世纪60年代初并入BAC , 此类型泵在这个时期针对空调而被研发、生产 。
早期的冷却塔、空调等设备都就地安装 , 管路都为走地式 。二战后 , 水泥建筑技术突飞猛进 , 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高速发展 。由于空间、环境等需求 , 冷却塔被放置屋顶 , 设备放入地下室机房 , 管路变为屋顶吊架式走向 。各种环境不同 , 也带来了以下使用要求变化 。
空调闭式循环系统给泵入口带来高压力环境 , 水泵受力不是简单的开式系统的垂直向下 , 而是成一定角度的方向(如图4) 。
图4 空调系统端吸泵受力分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