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二 )


有些歌手的新专辑 , 有着“VIP+购买数字专辑”的双重门槛 。 为一首歌要花不止一笔钱 , 尽管折算下来价格并没有什么稀奇 , 却让人产生一种交过路费的错觉 。
而且 , 是否欣赏得来一首歌曲是个人主观问题 , 但它的消费却是一锤子买卖 , 买了觉得难听也无法反悔 。
像游戏平台steam会设置一定条件内的退款机制 , 保障人们的“反悔权”;有些音乐APP的“试听功能”却憨到只给你播放最开头 , 碰到前奏特长的 , 根本听不出个所以然 。
这种体验更让人总觉得钱花得惴惴不安 , 且后悔的时候会显得尤为后悔 。
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本文插图

一来二去 , 不难发现一种奇怪的趋势:
虽然知识版权不断在我国被普及 , 越来越多人明白这应当是一种付费购买的服务 , 却总觉得这钱花的让人心里膈应 。
不开会员 , 骂骂咧咧 。 开了之后 , 还是想骂骂咧咧 。
这不止发生在音乐APP上 , 几乎每个要为内容购买会员的平台都正在遭遇用户不情不愿的抱怨 。
到底是谁做错了?
02
比花钱更疼的 , 是钝刀子割肉
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 , 国内的内容付费制刚刚起步四五年 , 付费率等数据还远低于国外同类型的平台 。
比如 , 尽管2019年第四季度QQ音乐的付费率终于提高到了6.2%(2018年同期只有4.2%) , 但和Spotify等国际巨头相比依然少得可怜 。
财报显示 , 就连优爱腾这样的大厂也还在不断探索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 。
在用户的亲身体会中 , 这种探索的确是一步步发生的 , 也非常像是平台一步步“逼”你不得不掏钱 。
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本文插图

尽管中国用户的付费意愿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培养成 , 但经历了这一切变化的用户 , 难免觉得自己好像总是在一步步“退让” 。
插播广告这种极度影响体验的推广方式让那么多人生气 , 大概也是因为人们觉得 , 挤压到这地步真的有点“过界”了 。
促使用户去付费所采取的手段 , 界限在哪儿当然很难界定 , 但国内用户这几年确实经常在最终决定付费前 , 一步步经历糟糕得没有下限的用户体验 。
看剧前的广告 , 从15秒到30秒到60秒 , 如今120秒几乎成了标配;
网盘对普通用户的限速 , 低到只有个位数KB/秒 , 更无语的是所谓的“开会员提速”不过是把人家的网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
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本文插图

去年腾讯视频被骂惨了的《庆余年》超前点播 , 本质也是一次毫无预兆的“在激怒用户的边缘不断试探” , 且试探失败了 。
后来腾讯方面为此道歉 , 称这是对用户的“消费心理不够体贴” 。
大厂们真的不够体贴吗?大概只是假装不知道很多用户早已经历了——
“买只能去广告的VIP→买能看独播剧的正式VIP→买电视端也能用的VIP”
——花一次钱永远不可能到位的流程 。
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本文插图

等剧看得正上头的时候 , 突然让人发现自己花钱买的VIP权益又?叒实质上被削弱了 , 那确实很难不产生被耍了的感觉 。
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本文插图

这种体验 , 有点类似一位网友在阅读微信收费文章时的经历:
读到结尾看起来最关键的地方时 , 毫不犹豫地付了一块钱;付费之后却发现余下的内容只有无关紧要的两句话 , 这一块钱其实毫无用处 。
VISTA看天下|“开了尊贵会员后,我怎么觉得自己越来越卑微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