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楼大茶壶 浅析古代为官之道,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

近日热播的《清平乐》 , 令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百代名臣''范仲淹 , 以铮铮傲骨、不畏强权、敢于直言进谏、以江山社稷安稳、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的官徳 , 博得了观众好评 。 何为德?道家推崇:万物由无到有 , 天地之间有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之物 , 是谓恍惚 。 徳便是不可触摸、无形无状却可令人感知的真善美 , 故中国自古五千年历史流传至今:做人以立德为主 。 唐中期便是一个官徳从式微的无到浑厚的有的一个过程 。
青楼大茶壶 浅析古代为官之道,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
文章图片
图一、《清平乐》范仲淹
一、藩镇自大、宦官涉政引起的安史之乱 , 重创了盛唐 , 君臣之道、伦理纲常随着唐朝的兴衰也逐渐渺落
唐初期沿袭了北周和隋朝旧制 , 在重要的地理位置设置有总管统兵之职 。 地方总管统兵授职时 , 朝廷以旌旗为证 , ''节''是唐朝的一种全权印信 , 受有此印信者 , 掌管调度权力 , 因此有了节度使之称 。 在疆域广阔的唐朝 , 不便利的交通令节度使在当时的权力可谓是极大 , 说是地方的''土皇帝''也不为过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作为边境的老大 , 节度使有兵有马 , 野心也随着利欲增长 , 当天朝略显疲乏之势 , 他们大多有取而代之的心理 。
虽然藩镇数量极少 , 但势力极大 。 边境官兵众多、民风强悍 , 多年游牧打猎的生活习惯致使他们骁勇善战 , 结合组织严密的军事 , 携雷霆万马之势袭来 , 唐朝官兵抵挡起来自然心力交瘁 。 唐宪宗曾意识到藩镇的危害 , 平息了一波藩镇割据战乱 , 但是藩镇根基颇深 , 并未清除干净 。 所以之后的一些藩镇与邻藩联盟交好 , 特别是三镇之间结成牢固的政治军事联盟 , 利害一致 , 互为声援 , 因此互保壮大 , 与中央朝廷分庭抗礼 。
青楼大茶壶 浅析古代为官之道,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
文章图片
图二、安史之乱
旧唐书曾记载:''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 , 几覆天下 , 及安史既平 , 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 , 皆除节度使 , 大者连州十数 , 小者犹兼三、四 , 所属文武官 , 悉自置署 , 未尝请命于朝 , 力大势盛 , 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
天宝元年 , 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 , 朝廷政令形同虚设 。 外有夷狄侵占疆域、藩镇祸乱的困扰 , 内有女后临朝、宦官专权的忧患 , 同时战乱引起的民不聊生 , 致使盗贼流窜 , 朝廷也颇为头痛 。 就是在这么一个动乱分裂的时代 , 官员保命尚来不及 , 谈何官徳 , 黎民百姓早已抛之脑后 。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 早已不复往日光辉 , 昔日百马衔银杯祝寿玄宗的恢弘场面恍若昨日 , 而如今只剩对山河破碎的唏嘘 。
青楼大茶壶 浅析古代为官之道,仕者必为学:以唐中期官徳复兴为例
文章图片
图三、安史之乱
二、重才学轻德行的科举制度 , 无法考究的德行为官员品行的良莠不齐埋下隐患
上元二年 , 张巡、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叛军 , 唐代宗继位后 , 整肃朝纲刻 , 复兴传统礼制法度不容缓 。 因此 , 复兴儒学、重振先王之道、重建儒家伦常道德就成为唐中期及以后维持社会正常秩序 , 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必要工具 。 极度需要经天纬地之才的唐中期 , 科举制度自然随着朝局的稳定被安排上日程 。
科举制度虽兴起于隋朝 , 但繁盛的唐朝自有一颗容纳百川之心 , 不仅限于门第 , 只要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通过科举进入朝堂 , 因此可以说科举制度完备于唐朝 。 后世总说科举制度在封建时代冲击了森严的门阀等级 , 但我看来并不然 。 古时候没有发达的工具 , 一般人家的生计多依赖于一亩三分地的收成 , 同时多子多福的观念下 , 一家人糊口度日已是不易 , 多数寒门难出贵子 , 只有那些富裕人家 , 才能承担得起学子多年苦读下来的费用 。 但不得不说 , 在当时属于进步思想的科举制度维持着平等竞争的意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