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吧我的阅读史( 三 )


本文插图

1999-2005年7月 , 我在稷下小学工作 。
走马上任的第一天 , 就被委以三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的重担 , 重点学校的一个班有近六十个人 , 上课时第一排的孩子几乎就到讲台上了 。 自己尚且在发育中 , 又要勉力跟随城区重点小学的密集节奏——上课、手写备课、教研评课、班主任会议、运动会等各类文体活动……我迅速地瘦了下来 , 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对我毫无缓解焦虑的作用 , 《小学语文教师》也不对我胃口 。
现在想来 , 大概是年龄使然吧 , 十七岁 , 现在看来不就是读高中、大学的年纪吗?而那时的我 , 每天头痛的就是教室会不会又被扣卫生分、放学队伍会不会又被高书记(特别关爱我的负责班主任工作的学校书记)批?政教处没有点我班学生的名吧?幸好 , 迷茫的我没有错过阅读 。 这得感谢父亲 , 他鼓励我在师范毕业前报了成人高考 , 从来不愁考试的我 , 很容易地考进了山东理工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
于是 , 寒暑假的空档里 , 我坐在合堂的大教室里学习 , 我喜欢教《古代汉语》和《比较文学》《美学》的两位老师 , 他们学识渊博 , 旁征博引 , 偶尔讽刺台下点了名就不见踪迹的“函授生”们只为文凭而来……那时 , 我的心里就特别开心地喊:“我是纯为文学而来的 , 我是纯为兴趣而来的!”
历历在目的三年 , 感恩山理汉语言文学系的老师们 , 他们并没有因为我们是函授生而降低讲课的水准 , 每个老师的每一堂函授课 , 都令我受益匪浅 。 所以 , 这时候的书目多半就是讲授们随堂推荐的 , 有的读完了有印象 , 有的读不完印象深刻 , 只记录有印象的书吧:《人间词话》《古老的回声》《中国小说史略》《菊与刀》《追忆似水年华》《罪与罚》《楚辞》《美学散步》《了不起的盖茨比》《静静的顿河》《论语今译》《卡拉马佐夫兄弟》(最后这两本分别是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才读完的) 。
2003年 , 我报考了本科自考 。 也开始辗转网上阅读 , 榕树下、诗歌报、诗先锋、女子诗报、教育在线等 。 本阶段读书多 , 买书也多 , 爱上了逛书店 , 席殊书屋的卡我有好几张 , 分别属于不同县市的书店 。 读的书多半是文史哲 , 刘晓枫的《沉重的肉身》《刺猬的温顺》、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尼采的《疯狂的意义》、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安静》《各自的朝圣路》 ,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雪国》 , 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 , 杨绛的《我们仨》 , 还有《顾城诗选》《舒婷诗文选》《瓦尔登湖》 , 还有《顾城诗选》《舒婷诗文选》《瓦尔登湖》等等 。 小说也读了些 , 池莉、铁凝、毕淑敏、安妮宝贝、王蒙、虹影、张抗抗等 。 重读了金庸全集 , 读了些港台作家的散文 , 如林清玄、张晓娴、张曼娟等 。
本阶段有个阅读质量的小转折 , 读《我们仨》时深受震撼 , 于是重读《围城》 , 并开读《宋诗选注》《管锥篇》等书 , 其中《宋诗选注》读得甚是喜悦 , 冲淡了我对人生无常的伤感 , 也激发了我对诗词的兴趣 。 于是重读《诗经》《庄子》《人间词话》等书 , 《人间词话》读不进去 , 就转而买了三本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曲鉴赏辞典》 , 这三本书实在是太厚了 , 我没有耐心读 , 便做了工具书 。
5. 职业中期:苏醒的自我
创意写作吧我的阅读史
本文插图

2005年 , 我转入金茵小学 。
由于学校重视阅读教学 , 又适逢新教育实验 , 逛教育在线论坛的我我 , 很崇拜干干铁皮鼓看云 , 更偏爱小青嫣然芷眉 , 于是追随他们的脚步 , 开始涉猎童书和童书理论书 。 当当网也兴起了 , 我无比欢喜 , 买书频率很快 , 常常超过阅读的速度 , 许多书买来了来不及看 , 先摆进书橱囤着 , 觉得总有一天会看到的 , 但是有的至今还没有翻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