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陶瓷扁壶的源流丨袁胜文( 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四
1.辽代灰陶立式扁壶(内蒙古科右后旗呼斯淖契丹墓出土)2.辽代绿釉立式扁壶(辽宁省博物馆藏)3.元代黄釉立式扁壶(陕西韩城出土)4.辽代绿釉卧式扁壶(内蒙古翁牛特旗广德乡鸽子洞辽墓出土)5.辽代三彩龟形扁壶(内蒙古宁城天义镇出土)6.辽代三彩龟形扁壶(山东济宁东门小区出土)7.西夏褐釉卧式扁壶(国家博物馆藏)8.西夏褐釉卧式扁壶(宁夏西吉三合乡出土)
2.西夏系统扁壶
西夏系统的扁壶特征明显 , 圈足皆在腹部 , 属于卧式扁壶 。其源头应该是同样造型的皮囊壶 。早期的这类扁壶上多可见到模拟缝制皮革的针脚 , 明确说明了这种壶的源头 。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西夏褐釉剔花双系扁壶 , 小口、卷唇 , 口沿一侧有堆刺纹 , 肩部二系 , 腹部扁圆 , 正面饰两组褐釉剔花牡丹纹 , 背面正中为圈足 , 壶侧有仿皮革缝制的针脚堆塑(图四:7) 。
宁夏海原县文管所藏的西夏褐釉剔花四系扁壶 , 小口、卷唇 , 腹侧饰对称的四系 , 腹部扁圆 , 正面腹饰褐釉剔花缠枝牡丹纹一圈 , 花纹之外露出黄白色胎 , 内施釉 , 背面正中为圈足 , 皆露胎 , 胎被氧化成铁红色 , 较粗 。壶侧也有仿皮革缝制的针脚堆塑 。
西夏晚期 , 扁壶造型受辽代卧式龟型扁壶的影响发生变化 , 壶颈部向上翘起 , 更方便背负或者平放 。早期壶体上常见的仿针脚痕迹不再出现 。
宁夏西吉县三合乡出土的西夏褐釉四系扁壶 , 扁圆形 , 为两件大碗扣合而成 , 壶腹壁置对称的四系 , 壶流翘向一侧腹壁 , 已残 。壶腹壁结合处捏塑成波状带纹 , 两面腹壁正中都有一个矮圈足 。通体施酱褐釉 , 两个圈足足面露胎 , 背面圈足两侧各刻有一个文字 , 两字相同 , 可能是西夏文的“圣”字(图四:8) 。
辽金和西夏两个系统的陶瓷扁壶都体现了本民族的生活习俗 , 其中的卧式扁壶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名为“背罍”的酒器 , 属于背壶 , 俗称“酒鳖子” 。金代画家宫素然《明妃出塞图卷》中可见其使用情况(图五) 。但它们也都是中原文化辐射的产物 。从产品风格看 , 西夏系统的扁壶属于磁州窑系 , 辽金系统的三彩扁壶中 , 三彩技术的源头则是唐代三彩 。
(四)元明清瓷扁壶
元代扁壶造型、来源多样 。如前揭有北方生产的源于契丹系统的立式圆腹扁壶 , 也有景德镇、龙泉和磁州窑生产的方形扁壶 , 还有带柄的凤首扁执壶 。其中 , 后两者为元代新出器形 。
方形扁壶一般颈肩及两侧有系 , 方便携行 , 可能源于草原民族的同形金属扁壶 。1973年北京市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了元代白地黑花云龙纹四系扁壶 。唇口、直颈 , 壶身扁方形 , 腹部扁平微鼓 , 平底 。颈两侧各有双系 。腹部两侧分别用黑彩绘出龙、凤纹 , 并划出鳞片和羽毛 , 腹侧饰卷草纹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的一件元青花龙纹扁壶 , 唇口、直颈 , 壶身扁方形 , 腹部扁平微鼓 , 平底 。颈两侧各有螭龙形双系 。壶颈部绘卷草纹 , 腹部两侧分别绘出如意云头海水龙纹 , 如意云头内填凤穿花 , 两侧云肩内填折枝菊花 , 腹侧绘缠枝牡丹 。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藏的一件元代龙泉窑龙纹扁壶 , 圆唇微外卷、束颈、扁腹 , 略呈倒梯形 , 腹部略鼓 , 平底 。肩部颈两侧有对称的四泥片贴塑的长方系 , 一侧腹壁近底处有二泥片贴塑的长方系 。壶两面腹壁装饰纹样相同 , 在双阳线“亞”字形开光中模印赶珠云龙纹 , 壶两肩贴塑朵花各一 。
这些扁壶在元代瓷器中占极小的比例 , 器形具有一定的北方民族色彩 , 但纹样皆为当时瓷器上常见的图案 , 没有显著的异域文化风格 , 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融合 。元代扁壶的造型也没有延续至明代 。
明清瓷扁壶最早出现在永乐时期 , 宣德时期也有烧造 。造型有双耳葫芦扁壶(即抱月瓶)、蒜头口绶带扁壶和双耳背壶等器形 。这些器形皆属于模仿西亚铜器造型 , 但纹样皆为中国瓷器上常见的图案 , 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 。这类瓷扁壶又成为清代康熙、雍正官窑模仿的对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