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陶瓷扁壶的源流丨袁胜文( 三 )


发展到隋代 , 扁壶最大腹径移至肩部 , 圈足外撇 , 小盘口 。联珠纹开光更为普遍 。纹样除胡人外 , 还有凤纹、葡萄等 , 仍然带有浓郁西方文化色彩 。
1973年出土于河北栾城县的黄釉扁壶 , 矮梯形口 , 束颈、扁腹 , 肩部有拱形双系 , 椭圆形高圈足外撇 , 胎体厚重 , 造型稳重大方 。黄棕色釉 , 发木光 , 外壁满釉 , 足端露胎 , 有垂釉现象 。两面均模印相同纹样 。在联珠纹围成的苹果形开光中 , 一只朱雀在展翅翩翩起舞 , 左右饰对称的葡萄纹(图二:3) 。
进入唐代 , 扁壶最大径从肩部逐渐移至中腹部 , 圈足更高、外撇 , 颈部变细、高 , 盘口 , 联珠纹开光少见乃至逐渐消失 。扁壶的模印纹样也发生了大的变化 , 除带有异域色彩的胡人、乐舞外 , 明显为中土文化元素的宝相花开始出现 。江苏连云港市出土的三彩扁壶 , 椭圆杯形口做成花朵形 , 束颈 , 扁圆腹 , 高圈足外撇 , 肩部两个对称的泥条系 。器身施黄釉、绿釉 , 底足无釉 。腹部模印相同的纹样 。在凸起阳线围成的苹果形开光内 , 中心为凸起的模印宝相花一朵 , 左右各宝相花半朵 , 上下点缀宝相花枝叶 , 整个开光内饰鱼子地纹(图二:4) 。
2.双鱼扁壶
是杏核形双系扁壶在唐代的衍生造型 , 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和佛教文化共同影响的产物 。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出土的三彩双鱼扁壶(图二:5)和1964年河北井陉县出土的白釉双鱼四系背壶可为代表 。井陉出土的扁壶造型为双鱼跃起状 , 鱼头为壶的口、颈、肩部 , 身为壶身 , 尾为壶的圈足 。壶口外侈 , 扁圆腹 , 两侧堆出双排鱼鳍 , 鱼鳍上下两端各有一环形穿 , 圈足外撇 。胎色洁白 , 胎质细腻、致密 。釉色匀净、白中泛青灰 。积釉处闪青 。口沿及足底露胎 。鱼鳞刻划精细逼真(图二:6) 。这种双鱼扁壶在长沙窑、定窑等唐代窑口都有发现 , 是唐代一种典型的扁壶造型 。
『造型』陶瓷扁壶的源流丨袁胜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二
1.北齐黄釉扁壶(范粹墓出土)2.北齐狮纹青釉扁壶(河北邯郸出土)3.隋代黄釉葡萄凤纹扁壶(河北栾城出土)4.唐代三彩鱼子地宝相花纹扁壶(江苏连云港出土)5.唐三彩双鱼纹扁壶(陕西长安南里王村唐墓出土)6.唐代邢窑白釉双鱼扁壶(河北井陉出土)
3.带柄凤首扁壶
是源于粟特银器的器形 , 这种器物文献中称为胡瓶 , 一般为橄榄形腹、高圈足,与流相对的口沿和瓶腹间有弧柄 。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M1出土过银质胡瓶(图三:1) , 山西出土过瓷质胡瓶(图三:2) 。带柄凤首扁壶是这种胡瓶的变体 , 一般凤首、长椭圆形扁腹 , 高圈足 。日本正仓院藏有银平脱漆胡瓶(图三:3) ,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釉凤首龙柄扁壶(图三:4) , 定窑也生产过这种造型的白瓷器物(图三:5) 。河南洛阳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凤首扁壶 , 椭圆形小口、细颈 , 口、颈相交处为凤首状 , 椭圆形扁腹 , 高假圈足外撇 , 平底 。颈部安半环形柄 。白胎 , 凤首施黄绿色釉 , 腹部两侧施深绿色釉 , 模印浮雕图案 , 一侧为骑马狩猎 , 一侧为立凤 , 四周皆围以花叶(图三:6) 。
北朝至唐代流行的三型扁壶都与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相符 , 是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载体 , 其造型、纹饰的演变过程 , 尤其是杏核形扁壶 , 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吸收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造型』陶瓷扁壶的源流丨袁胜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三
1.唐代银胡瓶(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M1出土)2.唐代白瓷带柄胡瓶(山西太原石庄头村出土)3.唐代银平脱漆胡瓶(日本正仓院藏)4.唐代青釉凤首龙柄胡瓶(故宫博物院藏)5.唐代定窑白釉凤首胡瓶(河北曲阳涧磁村墓出土)6.唐三彩凤首扁壶(河南洛阳唐墓出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