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时空#【边疆时空】刘洁 | 昭君和亲文学景观的双重呈现——以昭君村、昭君墓、昭君庙为例( 五 )


宋代已有亲历青冢而作的诗歌 , 此后历代相续 。 宋代冯山的《青冢行》为寒食节纪实之作:“隔溪青冢高巍巍 , 砖片露出空余碑 。 子孙因官往南北 , 温暖时节无人知 。 虚有官阶又无食 , 旧日松楸已荆棘 。 不及寻常百姓家 , 泉中却得儿孙力 。 ”诗人一面感叹青冢砖露坟荒的景象 , 一面为昭君后人游官在外 , 寒食节不得为之上坟而悲哀 。 元、明两代访青冢并留有诗作的文人不多 , 元代耶律楚材有《过青冢次搏霄韵》《过青冢用先君文献公韵》两首 , 借史抒悲、语气沉重 , 但未跳出前人替昭君抒悲写恨的传统 。 明代霍瑛的《青冢吊明妃》则立意高妙 , 言浅意深:“娥眉出塞万家春 , 不数将军作虎臣 。 但使此身能报国 , 何妨恩宠属他人 。 ”诗人赞叹昭君出塞以身报国的高尚行为 , 颂扬和亲为汉匈带来民乐家和的生活 。 朱梦炎的《过昭君墓》则由青冢之恨 , 提醒后人应慎守边疆:“汉家往事昭前监 , 有道应须慎守边” 。
清代有不少诗人因奉使赴边而途经归化城 , 他们身临其境 , 访吊青冢 , 诗歌也写得真实感人 , 别具特色 。 耆英在他的《汉明妃墓》小序中曾说:“咏昭君墓者众 , 睹其墓者鲜 。 予于戊申之秋奉使丰州 , 公务既藏 , 以归城廿里青冢具存 , 随阶爱堂侍郎驰往一观 。 ”此时来到青冢的诗人也纷纷写下诗作 , 描述凭吊青冢之所见:“昨出雁门关 , 行宿黑水边 。 河边穹碑高嵯峨 , 大书屹立明妃墓 , 令我吊古双滂沱 。 ”(余正酉《青冢行》)“我从去年守边州 , 访古一到城南头 。 暮雨难禁白发感 , 远山如见翠眉愁 。 翁仲摧残石马倒 , 野棠零落胭脂老 。 漆灯焰尽不知年 , 可怜惟有青青草 。 ”(方志光《青冢曲》)“平畴千里见崇阿 , 为谒明妃枉道过 。 浊酒一杯无处觅 , 尘衣三拜莫嫌多 。 芳魂确否留青冢 , 玉骨曾无委黑波 。 倘使幽灵终未隔 , 夜来祈梦看如何?”(富察明义《过昭君墓》)诗人们寻迹而至 , 一边书写于青冢的所历所见 , 一边抒发其所思所感 。 这些纪实性的诗歌不仅反映出清代诗人面对青冢的复杂心绪和情感 , 而且能够帮助后人了解清代昭君墓的真实情况 , 同时也扩展了青冢景观的人文内涵 。
徐兰在出塞途中曾到过青冢 , 他赋诗二首 , 其纪实性的写法 , 具有一定的史料学价值:“城南耸古冢 , 颜色独葱青 。 冢上狮虎踞 , 冢前杨柳横 。 疏花点碧瓦 , 隧路风凄清 。 红颜怨其下 , 白草不忍生 。 土人俗尚鬼 , 恐惧修当楹 。 牛羊莫敢践 , 黄土沾余荣 。 客有一卮酒 , 汉水亲酿成 。 茫茫寒食天 , 还向龙堆倾……”(《清明日酹青冢》)“谁栽一株柳 , 万古覆美人 。 纵非汉时物 , 约略应千春 。 春风自东来 , 叶叶如含颦 。 长条覆数亩 , 其下无纤尘 。 塞外地苦寒 , 土人恒患贫 。 木长不过丈 , 草绿无十旬 。 扶桑若可攀 , 不怕摧为薪 。 此柳得稳卧 , 无乃有鬼神 。 ”(《青冢前卧柳》)这两首诗前者以平实的语言叙述清明节酹祭昭君的情景 。 一则使人窥见清初昭君墓的衰颓景象 , 二则透露出青冢在当地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 三则反映出诗人对昭君的缅怀和敬仰 。 后者则细致描述冢前一株卧柳的姿态 , 见物思人 , 由今及古 。 那株匍匐倒地却依然生机盎然的卧柳 , 犹如特写镜头 , 定格在人们的心中 。 卧柳以它苍老遒劲的形态 , 似乎在展现昭君身上那种傲岸不屈的精神和为两族和好至死不渝的坚定与执着 , 而冢前卧柳的长存 , 应是当地百姓崇敬昭君的真实体现 。
张鹏翮也曾到过青冢 , 据他在《奉使俄罗斯行程录》中记述:“青冢高二十丈 , 阔数十亩 。 顶有土屋一间 , 四壁累砌 , 藏以瓦瓮 。 下有古柳一株眠地 , 中空如船 , 而枝干上伸 , 苍茂如虬窠 。 ……冢前有石虎双列 , 白石狮子仅存其一 , 光莹精工 , 必中国所制 , 以赐明妃者也 。 绿琉璃瓦砾狼藉 , 似享殿遗址 , 惜无片碣可考 。 ”这一景况 , 唐建中在他的诗中也有描述:“自言边地尽飞狐 , 青冢犹在边西陲 。 世人但闻图经说 , 我昔从军亲见之 。 前临黑河后祁连 , 黄沙千里胡马速 。 其地万古无春风 , 但见白草常离离 。 一抔独戴中华土 , 青青之色长不萎 。 我时往拜值寒食 , 系马冢前古柳枝 。 此柳亦疑汉宫物 , 枝枝叶叶皆南垂 。 下有无名之石兽 , 上有无主之荒祠 。 兽腹依稀青冢字 , 刻画认是唐人为;祠中络绎献挏酪 , 碧眼倒地呼阏氏 。 至今牧儿不敢上 , 飞鸟绝声马不嘶 。 ”(《题徐芬若从军沙漠路经青冢嘱虞山黄遵古绘图赋诗咏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