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张光昕:停顿研究 ——以臧棣为例,探测一种当代汉诗写作的意识结构( 八 )


(4)当“内我”对话“内你”时 , 产生“内语调” 。 巴赫金称:“一切语调都面向两个方向:针对作为同盟者或见证人的听者和针对作为第三个生动的参与者的表述客体 , 语调骂它 , 抚爱、轻视或推崇它 。 ”[15]在这两个方向的运动中 , 前者制造“外语调” , 后者便生成了“内语调” 。 由于抽象读者的虚无属性俘虏了主人公的事境冲动 , 因而“内语调”可理解为一种消极、虚无的语调 。 作品中那个孤独的“内我”偏爱它 , 因为它并不受任何现实因素的号令和挤压来编织各种调性、做出各种暗示、承担各种任务 , 而只是单纯地取悦于一个从未来投来的、内在的影子 , 只是对着一片虚空发出本能的声音 。 但这发声不是为了别的 , 只是为了迅速消失 , 为了陷入永恒的沉默 。 “内节奏”所打开的空白间隔里 , 刚好安放进“内语调”所提供的无声和沉默 。 如果我们从一个普通的词汇中剥离出它的“内语调” , 那么得到的是一种赤裸、空洞的声音 , 充满了孤寂的独白气息 , 它有可能就是一串静电闪过毛衣的噼啪声、一阵皮肤间摩擦的窸窣声、一段毫无内容的呻吟、喘息、呢喃、啜泣、嘟囔或咒骂 , 甚至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对生存的放声大笑 , 但最终都被无声和沉默所淹没(比如 , 臧棣作品中的主人公在面对内心敞开的深渊时 , 说出了“当然”一词 , 但却可以不承担任何含义 , 只是感到在必要的时刻和位置该填补下必要的声音 , 写下必要的词语 , 而它也许就是在我们说出“当然”时发出的一种单调的声响或者声响之后的沉默 , 它也许就是“当然”所占据的时间和空间 , 作品里的“内我”就在这种声音和时空集里拯救处于危机中的自己) 。
文艺批评@文艺批评 | 张光昕:停顿研究 ——以臧棣为例,探测一种当代汉诗写作的意识结构
本文插图

《臧棣诗系》 / 臧棣 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
“臧棣诗系”由《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三本诗集组成 , 集中展现了2000年至今诗人的创作风格与成果 。
在臧棣的诗歌创作中 , 以上四种对话关系和及其产物一起构成了停顿中的话语综合 。 这套话语综合发生在作者与主人公权力纷争的间休期 , 发生在存在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相互切换的“闪烁”期 。 这一停顿提供了话语治理中民主和共和的可能和契机 。 在这套话语综合里 , 我们也有机会全面认识“审美交往”中每种类型的节奏和语调的生成过程、性情禀赋和作用机理 。 尤其是对语调的重视和考掘 , 对我们认识和推进现代汉诗写作多元决定的认识型具有启示性的意义:“一首诗从外形看也许是十分杂乱的 , 但读过之后却会产生某种强烈的感觉 , 这主要是隐藏在其中的语调发挥着作用 。 正是语调 , 把一首诗表面杂芜的诗作贯通起来而激活了其内部蕴藏的力量……从现代汉诗特性的角度看 , 寻求新格律的明智之举可能是:舍弃一种形式化的外在的音响 , 代之以深入到声音的内在层面进行探究 。 ”[16]随着对抽象读者(“内我”)的发现 , “内节奏”和“内语调”的隐蔽功能也逐渐凸显出来 , 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理解当代诗歌的神髓和要义 。 事实上 , 当代诗歌在“第三代诗歌”之后 , 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言说本身 , “卷入与语言的搏斗中” 。 因此 , “内节奏”和“内语调”所守护的平静和沉默 , 正好为诗人同语言的争端提供了一块“中立之地” 。 作为话语综合的产物 , 节奏和语调本身并没有实在的含义 , 它们从根本上只起到一种指引[17]作用(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时代深处那个与之相匹配的暗示评价系统) , 必须要与词语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功效 。 作品中一旦发生停顿 , 这种自在的指引就被扰乱了 , 然而 , 它却十分醒目地暴露出当代诗歌写作的意识结构 。 在停顿中 , 原初词“我-你”之间的对话性启示了这种指引运动 , 这是作者、主人公和读者三者之间的神秘对话 。 现代汉诗的停顿中融会了自然和神秘的指引性 , 诗人臧棣对此想必一定会充满自信地说:当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