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切斯特』近两百年后的《简·爱》改编:是女性主义的符号化表达,还是小说改编的典范呈现?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近两百年后的《简·爱》改编:是女性主义的符号化表达 , 还是小说改编的典范呈现?
20位作家将线上畅谈新媒体与散文写作 | 巴黎圣母院大火一周年纪念 | 单向开启360 小时直播书店 | ......
“不要责备简·爱不够年轻不够美 , 罗切斯特甚至不如他家的狗狗帅 , 这版《简·爱》邀请大家摘掉爱情小说的滤镜 , 回归原著的‘大女主’精神——一个孤独、敏感又倔强反抗的简·爱 。 ”
在限时免费推出这部NT Live口碑之作的观看时 , 作为NT Live在华独家引进方的“新现场”在公众号文章中这样介绍这部作品 。
对于现代观众来说 , 同样身为女性的导演莎莉·库克森显然在勃朗特的简·爱中找到了深深的共鸣 。 她把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 , 扩展到简·爱半生的自传 , 将之演绎成一个女性对自由、平等、爱情等种种生而为人的天然权力进行 无畏追求的故事 。
舞台呈现和故事核心一样十分具有现代性 。 七名演员和三名乐手(他们偶尔也会进入表演区)撑起了三个多小时的表演 。 除了男女主角和歌者外 , 其他人都要分饰多个角色 。 借助演员的表演 , 观众可以借由角色在繁复场景的推进和穿梭 , 展开自己戏剧式的推理与想象 。
“这部作品着眼点是简·爱内心世界的成长 , 同时还原了原著女性哥特小说的标签 。 ”
从文本到戏剧 , 从爱情故事到女性自觉 , 从19世纪的英国到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 , 简·爱的故事从不落伍 , 对简·爱的阐释与过度阐释从不缺席 。 这一次 , 这个舞台版的《简·爱》 , 会带给观众什么样的启示?
『罗切斯特』近两百年后的《简·爱》改编:是女性主义的符号化表达,还是小说改编的典范呈现?
本文插图

晓溪 :“大写加粗”的“女性主义” , 是否就能认为是更有力的文本改编?
如何将文学名著搬上戏剧舞台是一个老话题了 。 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改编思路是重新包装其外在形式 , 使其更有现代感 , 内容上则尽量保留原作内容 , 尤指使用原文 。
近期限时免费放映的英国国家剧院出品的《简·爱》可以说是此类的代表 。 创作者提取了“女性主义”和“以人为本”为关键词 , 围绕这个关键词赋予简·爱经典女性形象更新的行为动机 。
剧作重新拆分了小说的情节 , 以顺序驶过简·爱的人生轨迹 , 在出生环境、艰难求学、与罗切斯特相识相恋、分手复合等历程中展示简·爱对于刺激、冒险、自由的向往 , 一次次驱动她“破”开旧生活 , “跑”向新生活 。
拆分掉小说哥特式的外表 , 演出以现代风格的布景、演员饰演多个角色、乐队与歌曲穿插等舞台手法 , 让整个演出有现代感而可看性 。 多名演员外化简·爱内心活动、“疯女人”不出现具体形象用歌声来表现等片段也可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
但是纵观全剧 , 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仍然让我感到冗长和沉闷 。 演出可以很明显地分割为上下两部分 , 结识罗切斯特之前 , 情节抽象且片段化;认识罗切斯特之后 , 叙述性更强且完整 。 两部分衔接没有很顺畅 , 依然让人感觉是前菜和正餐之分 。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是 , 创作者用全剧“大写加粗”且“无处不显”地强调着“女性主义”的动作和台词 , 更为此牺牲了丰富简·爱性格的细节和情节 , 人物扁平、符号化 , 而这种口号式的疾呼和提醒也太过直白 , 彼时惊世骇俗的简·爱必然要拿出更有力的文本改编才能抵达更多当代女性主义议题的核心 。
『罗切斯特』近两百年后的《简·爱》改编:是女性主义的符号化表达,还是小说改编的典范呈现?
本文插图

『罗切斯特』近两百年后的《简·爱》改编:是女性主义的符号化表达,还是小说改编的典范呈现?
本文插图

『罗切斯特』近两百年后的《简·爱》改编:是女性主义的符号化表达,还是小说改编的典范呈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