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死者不会缺席任何一场人世间的悲喜剧 | 单读( 八 )


单读:这些人在当时算是真正的士绅吧 。 现在说起来 , 所谓的士绅阶层 , 都像是传说中的事了 。 但在历史上是有过这样一个阶层 , 而且起到重要作用的 。
梁鸿:是这样 , 那时地主教佃农识字 , 不是说他们有多好 , 而是他们都遵从一种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习俗 。 有些地主家 , 他们的儿子去上学 , 佃农的儿子也是一起去上学的 , 无非他们带的东西不一样 , 地主家的带肉 , 佃农家带的东西也少一点 。 即便是需要交学费 , 那大头也是地主出 , 地主还会掏钱出来盖祠堂什么的 , 所以地主在当时整个社会秩序里正儿八经承担这样一个功能 。
单读:士绅阶层存在应该说有其合理性 , 可惜它早就消失在历史深处了 。
梁鸿:对中国来说 , 这是非常大的断层 。 那时佃农生活在最底层 , 是很贫穷 , 但还有人教他们知识、教他们礼仪 , 这些东西都是代代相传的 , 而且传承的都是非常正统的 , 儒家的那一套东西 。 后来这个传承就没了 。 儒家失去了正当的传承方式 , 农村里整个文化秩序就比较混杂 , 而且越来越实利 。 所以 , 士绅阶层的消失 , 在普通老百姓那里 , 应该说是很大的文化断层 。 因为有传承的时候 , 那种儒家文化的滋养 , 是每个村庄里的日常 。 老百姓平常就是这么生活的 , 那个时候 , 一般也只有开明绅士才有资格当村长之类 , 他们的言谈举止本身就对老百姓生活起规范作用 , 但现在没这个东西了 。
单读:这样一种传承确切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失去的?
梁鸿:不是文革 , 应该说 , 差不多在土改之前吧 。 当然地主里面也有坏人 , 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全是概念化的一套东西 , 把所有地主都当成恶霸 。 直到长这么大 , 我们才了解到 , 哦 , 原来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 地主里也有好人 , 农民里也有坏人 。 当然我们说的是对历史的一种认知 , 我不是从这个层面切入写作的 。
“大地寂静 , 但一切都变了”
单读:终于可以来说说第二个题记了 。 《四象》这个书名直接出自《易传·系辞上传》么 , 所谓“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印象中 , 题记一般和正文构成一种暗示或间接的呼应关系 , 很少有像这样紧扣主题的 。
梁鸿:我是写了《四象》这个书名之后 , 翻资料才想到这句话 。 说实话 , 当时想到这个题目 , 我还挺开心的 。 为什么?这又得回到人物身上了 。 我一开始设计 , 是只有韩孝先能看到韩立阁、韩立挺和韩灵子 , 他也不是真的能看到他们 , 因为他发疯了 , 他自以为能看到 , 这三个人实际上只是他脑子里的幻象 。 也就是说 , 他一个人分裂成四种形象 , 而且都不是实在的 。 所以按这个设计 , 要翻译成英文 , 就是four images 。 但后来我觉得这样写太复杂了 , 我也不喜欢 。 反正他都精神分裂了么 , 不如就让他到地下走一趟 , 而且是真的从下面带出来三个人 。
单读:那除韩孝先外 , 其他人能看到这三个从地下来的人吗?我读的时候是有点疑惑的 , 因为他们似乎可以和村里人交流 , 但又不像是那种正常的交流 。
梁鸿:别人是看不到他们的 , 但能感受到他们 。 所以 , 韩孝先对村里人介绍这是谁谁谁的时候 , 村里人都当笑话一样听 。 韩孝先也经常和这三个人商量事情么 , 村里人也是能听到这三个人说话的声音的 。
单读:所以 , 就像我前面说的 , 这部小说更像是写声音 , 或者说以声音写形象 。
梁鸿:对 , 其实这个地方 , 我用的是一虚一实的写法 。 你可以看成是韩孝先一个人在说话 , 也可以说他和那三个人在交流 。 但对我来说 , 我作为一个写作者 , 要求自己让读者能感觉到是四个人在说话 。 我还专门了解过人格分裂这回事 , 最可怕的是一个人可以分裂成二十四格 , 我就写了四种 , 还是比较简单的 。
单读:已经不简单了 。 二十四种人格 , 也应该是分主次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