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东鹏饮料林木勤:奔跑不停歇,站稳功能饮料民族第一品牌
饮料行业血拼的残酷 , 恐怕没有人比林木勤更能感同身受了 。 作为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东鹏饮料”)董事长 , 林木勤2003年接手东鹏饮料 , 从年营业收入不足2000万元 , 到2009年切入能量饮料 , 七年里 , 靠着一瓶零售价仅一元、利润仅三分钱的茶饮料 , 带领员工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 东鹏特饮销售额突破一亿、十亿 , 发展到现在的行业前茅 , 这一路走来 , 没有人比林木勤更清楚“道阻且长”的真正内涵 。
咬定“饮料”不放松
埋头深耕三十载
回溯林木勤和东鹏饮料的过往历程 , 从濒临倒闭的国有小厂到杀入能量饮料 , 再成长为能量饮料民族品牌代表 , 东鹏饮料的每一步 , 都是林木勤专注饮料行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足迹 。
1987年 , 意气风发的林木勤来到深圳 , 进入饮料行业 。 “当时真的没想到 , 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 ”林木勤笑着说 , “最开始是在基层生产线 , 后来又去做技术、采购、销售等 , 深度参与了饮料行业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 直到现在 , 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饮料从原料到消费者的每一个环节 。 ”
“2003年!”在被问及东鹏饮料的转折点时 , 林木勤毫不犹豫地回答 。 彼时的东鹏饮料濒临倒闭 , 年产值不足2000万元 , 如期发放工资成为难题 。 改制 , 成了东鹏渡过难关的首要选择 。 林木勤正式接手 , 买下公司的品牌和生产设备 , 继续生产饮料 , 从此开启了一条艰辛但却有意义的品牌之路 。
“没有资源、没有渠道、没有资本 , 这就是我接手东鹏时的困境 。 ”作为一个在行业摸爬滚打三十余年的老将 , 林木勤回忆起当初的岁月 , 仍然记忆犹新 。 没有资源 , 自己去跑 , 从一个市场到另一个市场 ,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没有渠道 , 自己去建 , 每天联系无数个经销商 , 谈渠道、谈价格;没有资本 , 自己去攒 , “自掏腰包 , 每个民营企业家都干过吧 。 ”
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之地 , 精准管理、控制成本成了林木勤的必修课 。 “这盒饮料 , 你喝过吗?”林木勤拿起了摆在手边的菊花茶 , “零售价一元 , 利润2-3分钱 , 便宜吧?但正是这盒饮料 , 救了我们的命 。 我们卖了七年 。 ”
“这么薄的利润 , 稍有不慎 , 就亏本了 。 ”林木勤笑言 , “那段日子 , 我最关心的就是两件事 , 一是如何控制成本 , 一是洞察消费者需求、切入新赛道 。 ”
举全力切入能量饮料
东鹏特饮不平凡
“没有东鹏特饮 , 就没有东鹏饮料的今天 。 ”这是林木勤对东鹏特饮之于东鹏饮料的定位 。
行业内部人士表示 , 任何一款成功的饮料产品 , 都不是决策者、设计者突发奇想的结果 , 一定是团队长期打磨的结晶 。 “非常可乐、汇源果汁 , 这些曾经的大单品 , 都没落了;娃哈哈启力、伊利焕醒源 , 也未能借助品牌的力量发展壮大 , 这足以证明这个行业的残酷 。 东鹏饮料选择集中全力打单品 , 至少现在看是成功的 。 ”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林木勤的印证 。 “2009年切入能量饮料 , 看重的是市场需求和空间 , 但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能量饮料已经出现市场领军品牌 ,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 , 打出差异化竞争 , 求得生存与壮大 ,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 ”
在需求端 , 能量饮料当时只有一款王牌产品 , 6元的零售价较高 , 对于很多年轻消费群体而言 , 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 看到了市场痛点后 , 林木勤开始思考如何在保证饮料口感、质量不变的情况下 , 依靠改进包装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 从而实现差异化竞争 , 满足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
“我还是很贪心的 , 既要产品质量又要价格优势 ,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一条异常艰难的路 。 ”深谙饮料行业的林木勤 , 亲自带队 , 做技术研发 , 以期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
推荐阅读
- 市场@茶饮市场生力军,盼盼冫冫水果茶新品来袭!
- 『手机厂商』手机厂商的产品线原来是跟饮料厂商学的?
- 「万州微视界」中国第一大饮料正式确认:企业影响力超越可乐统一,全年卖出100亿瓶
- 【冰柜】商超保鲜柜的尺寸与冰柜滑道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