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在路上』从人际互动的三个层次,看说话做事如何能得体



『心平气和在路上』从人际互动的三个层次,看说话做事如何能得体
本文插图

言行得体是社会化要求
人是社会动物 。
从《国富论》的“主观为自己 , 客观为他人” , 到李嘉图的“发挥个人优势 , 增加社会财富” , 再到分工合作、双赢共赢等 , 都是社会化的体现 。
宏观理论如此 , 微观言行亦然 , 反映在此时此地人际互相作用中 , 就是人际关系 。
人际关系互动是个技术活 , 观察那些如鱼得水者 , 莫不是“说得好、做得好” , 具体说 , 就是说话得体 , 做事得体 。
说得好 , 也得做得好;做得好 , 也得说得好;言行之际 , 相辅相成 , 缺一不可 。
得体的标志不难知道 , 那就是符合场合氛围 , 满足别人愿望 。
反过来说 , 不能自说自话 , 自弹自唱 , 自讨没趣 。
因此 , 讨论一下 , 如何做到言行得体 , 就是必须的 。

『心平气和在路上』从人际互动的三个层次,看说话做事如何能得体
本文插图

说得体话三层次
以说话为例 , 有三个层次需要觉察训练 , 即“能说”专业水平话 , “会说”流畅接地气话 , “用心说”别人心理需要话 。
简单解释下 , “能说”指专业知识丰富 , 这是能力够不够问题;“会说”指艺术表达方式 , 朴实无华为佳 , 这是胆量敢不敢问题;“用心说”指人文关怀情怀 , 俗语一样话两样说 , 这是情感想不想问题 。
毫无疑问 , 这三个层次说话方式 , 难度依次增加 , 科学知识自己学就可以 , 艺术表达要化繁为简不张扬 , 人文情怀要跳出自我看到别人需要 。
有个例子可以佐证 , 曾国藩曾经就不被下属蒙蔽欺骗事宜 , 让幕僚比较自己和其他两位大臣不同 , 有人说 , 其他两人分别是“不能欺”“不敢欺” , 而对于曾国藩则是“不忍欺” 。
此故事反映的 , 是曾国藩言行达到人文情怀层次 , 是知识、艺术、人文的三位一体综合 。
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也是如此 , 能力水平差别不大 , 问题解决办法都能说一说 。 说话艺术水平有差别 , 直抒胸臆还是委婉曲折 , 罗嗦反复还是简明扼要 , 看重自己观点还是淡化自己看法 , 这需要大量练习 。 而察言观色会意 , 看人下菜碟 , 站在他人角度猜测他人需要 , 已经属于高难度动作 , 很多人跳不出自我中心主义思维 , 一辈子局限在这个樊笼约束中 。

『心平气和在路上』从人际互动的三个层次,看说话做事如何能得体
本文插图

当下互动重在需要
三种说话层次 , 反映到做事上也是层次分明 。
“能做事”只顾及自己需要 , “会做事”可兼顾别人需要 , “用心做事”以别人需要为考量 , 如沐春风感 。
比如 , 参加集体活动 , 一起乘车、吃饭、座谈时候 , 可能“无聊”刷手机 , “无趣”没话说 , “无心”随意说 , 都是层次不够表现 。
【『心平气和在路上』从人际互动的三个层次,看说话做事如何能得体】问题出在哪里呢 , 就是“当下”“互动”出了问题 。
人际互动中 , “当下”意味着大家同频共振 , 创造轻松随便氛围 , 闲暇就是闲扯话题聊 , 座谈要注意力集中 , 不要自我封闭 , 这时候隔离自我就是没有“活在当下” 。
比较典型反面行为是 , 自己长时间看手机 , 三句话不离本行工作 , 注意力不集中 , 觉察不在状态 , 走神 。
而“互动”意味着多去猜测人家需要 , 谈论人家感兴趣话题 , 好为人师心态“示弱”提问 , 反面例子就是谈话流于表面 , 不深刻 , 内容人皆尽知 , 给人感受就是敷衍 , 根子就是缺少人文情怀 , 不能跳出自己看别人 , 不能把自己当别人 。
所以 , 多反思言行的这三层次 , 或者三阶段 , 或者三情形 , 即“能不能、敢不敢、想不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