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史教学与研究」80年代的诗歌与爱情: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80年代的诗歌与爱情: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80年代的诗歌与爱情: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
本文插图

骆一禾(1961-1989) , 诗人 , 诗歌批评家
本文转自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
1980年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年代 , 其中有两位诗人的名字不得不提 , 一位是写下“面朝大海 , 春暖花开”的海子 , 另一位是海子的挚友、同为北大校园诗歌领航者之一的骆一禾 。 在文学创造力最为丰沛的80年代 , 两位诗人都曾致力于书写浪漫而高贵的抒情长诗 , 并力图将其纳入更大的文明和历史背景中 。 此外 , 他们的命运也极其相似——1989年 , 海子卧轨自杀 , 年仅25岁;两个月后 , 骆一禾突发脑溢血去世 。
在生命过早陨落之前 , 他们的创作并没有得到太多认可 , 而如今 , 海子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偶像 , 甚至被捧上神坛 。 无疑 , 海子的成名与其惊世骇俗的死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但为多数人所不知的是 , 这也与骆一禾不遗余力地弘扬海子的诗歌生命有关 。 据骆一禾的遗孀张玞回忆 , 海子在逝世前多数诗歌都发表在骆一禾创办的《十月之诗》上 , 骆一禾也是海子指定的遗稿处理人 。 为了不辜负友人的期许 , 也为了挽救一位不被理解的诗人的艰难处境 , 骆一禾在海子逝世后的一个多月间整理出他的全部诗稿 , 并撰写了多篇重要的诗评和纪念文章 , 就连自己的第一次出版机会也让给了海子的《土地》 。
在某种意义上 , 骆一禾与海子一样 , 是在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过程中离开世界的 , 他们的人生与创作也见证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精神追求 。 相比突如其来的死亡 , 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诗人们在正值青年时期的80年代所历经的变化 。 诗歌对于当时的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坚持到最后 , 孤独地燃烧自我?在日前出版的《骆一禾情书》中 , 我们有幸看到诗人在80年代写下的一封封坦露爱情的私人书信 。 这些动人的信件记录了骆一禾与妻子张玞相知、相恋、相守的爱情故事 , 也为读者展现了众多文人的青春友谊以及一段珍贵的“共产主义生活” 。
张玞在序言标题中写道:“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 。 当今天我们回看这些信件时 , 的确能感受到一种至纯至真的“赤裸” 。 在张玞看来 , 骆一禾是个“安静的孩子” , “总显得那么忧郁” , 还有一些“不为人理解的古怪心情” , 但对诗歌创作却始终怀有不凡的抱负 。 正如骆一禾在信中所言 , 他“挑选了一种并不能担当的生活” , 这不仅仅关乎诗歌的写作 , 也是为了“能够朴素、执着、善良地做人 , 又不混迹在无为者之中” 。
经出版社授权 , 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书中选取部分内容 , 以飨读者 。
【「美国史教学与研究」80年代的诗歌与爱情: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骆一禾情书(节选)
玞玞:
我心爱的 。
时至今日 , 我坐下来写信 , 仿佛置身在黄昏的星和黄昏的路之间 。 它们所网住的 , 不只是失意者的爱 , 而是一个处在幸福中的人 , 他的全部心情 。
多么好啊 , 当月光路带着一个幻想游向海深处的时候 , 你也正踩着波涛 , 追逐着闪光的胶体 , 渐渐在夜色中变成一团白色 , 闪着只有我可以看见的有香的光泽 。 我希望我得到的爱是纯厚的 , 而且纯厚地爱着我 , 它不是一种始终的清醒 , 而是一种闪烁在苦与乐的海洋中间的 , 永不分别 。
日复一日地 , 我离不开你了 。 我有时候很想“滥用”一下友谊和情爱 , 运用到不合理的地步 , 以证实一下自己到底在别人心中是多大分量;到了死后 , 人们会需要我 , 但仅仅如此吗?长久以来 , 我满足于做一个车站 , 奔波的朋友们如飞驰的列车 , 能在这里喷吐着白烟 , 休息到开车时间到了 。 远方的车站 , 也许会被忘记的 , 但至少它曾经给予人们以平安 , 时间 , 没有挤掉什么而使尘杂的人生更拥挤 。 盖斯凯尔夫人写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一般人见到有才能的人总是满口赞扬 , 碰到一个明白事理的人 , 虽然也感觉可贵 , 口里却一字不提 。 ”——当我年轻(至今也很年轻)的时候 , 一定是被两种愿望所折磨着的 , 我希望能做个平静的人 , 能够恬静地度过一生 , 可是希望自己也能因此对人有用 , 而且得到信赖 , 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无为 , 一种可忆可忘的无足轻重 。 平静的人 , 多半是被无为和无足轻重所湮没了的 , 在自己爱人的眼中甚或都不能有本来面貌:他被爱 , 是被当成某个样子来爱的 , 就像《跳来跳去的女人》里奥尔迦和戴莫夫一样 。 你曾见到我“慷慨陈词”的时候 , 那是一个不甘被无为和无足轻重湮没掉的我 。 我有时倾向于梦想:“人类也需要梦想者 , 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 , 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 ”为的是能够朴素、执着、善良地做人 , 又不混迹在无为者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