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路吃#shao mai,到底应该怎么写?


作为北京人 , 我对烧麦最早的记忆并不是“都一处” , 而是东四大街路西一家叫“明华烧麦”的老国营 。 这家店现在已经不在了 , 但小时候只要路过东四 , 就会想进去吃一笼鲜虾烧麦 。
有此执念倒不是出于喜欢 , 相反 , 我一直觉得烧麦是种尴尬的食物 , 尤其是标志性的薄面掐褶 , 食之无味 , 弃之可惜 , 简直是鸡肋的典型 。

#壹路吃#shao mai,到底应该怎么写?
本文插图

▲ 北方烧麦 , 多以羊肉大葱馅儿为主
可也无法否认 , 烧麦身上有种打破陈规的魅力 。 按照中国的圆融美学来说 , 凡事能圆就不方 , 能藏绝不露 。 饮食遵循传统 , 你看哪样带馅儿的食物不是老老实实被封在面皮里 , 一副大气不敢出的模样 。 包子、饺子、馅饼、褡裢火烧无一例外 , 唯有烧麦敢开“露馅”之先河 。 这种叛逆精神 , 在中国的“馅儿活”字典里恐怕还是独一份 。
-1-
行走大江南北的食物 , 改名易姓是常事 。 比如馄饨 , 在南方有云吞、清汤、抄手、扁肉、包面等称呼 。 但很少有哪种食物像烧麦一样 , 在起名上高度“挂相” 。
烧卖和烧麦是南北方最常见的两种叫法 , 此外内蒙多以稍美、稍麦或稍梅相称;山西唤之梢梅;湖北则写作烧梅 。 总之 , 无论是发音还是书写 , 本地人都觉得自家的称呼最顺眼 , 别人家的怎么看都像是错别字 。
实际上 , 烧麦从诞生之初就没有统一的写法 。 十四世纪朝鲜文献《朴事通》有较早关于烧麦的记载 , 说它以麦面做成薄片 , 再包肉馅蒸熟 。 “稍麦”亦写作“稍卖” 。 这种语焉不详的叫法 , 源于蒙语“suumai”的音译 , 就像pizza也有披萨、匹萨和比萨等写法 。 所谓的标准答案 , 不过跟人们的口味一样 , 都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罢了 。
-2-
国人最不缺少的就是饮食文化上的优越感 , 不少人对“pizza就是欧洲人烹饪失败的馅饼”深信不疑 。 按照这个逻辑 , 那烧麦就是失败的包子——因为褶子没捏好 , 所以露了馅 。 听起来颇为顺理成章 。
不过 , 只要看过内蒙人做羊肉稍麦 , 就知道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就那么确切——且不说包子是发面 , 烧麦为死面 , 单是“捣皮子”这一步 , 烧麦就比包子能打多了 。

#壹路吃#shao mai,到底应该怎么写?
本文插图

▲ 要想做好呼市稍麦 , 捣皮子是最关键的一步
“捣皮子”是内蒙人擀荷叶边的专业说法 。 用特殊工具将面皮的边缘擀成皮薄如纸、呈波浪形的状态 , 才能往里填馅、收口 。 分寸拿捏不好 , 荷叶边不是太浅就是易破 , 一点不比包包子省心 。
可烧麦的味道又跟包子没什么本质区别 , 所以全国吃烧麦的地方虽多 , 也大多将这“费力不讨好”的面食视为点心消遣 , 算不得重视 。 唯有在内蒙老家 , 稍麦才免受委屈 。 一两足实的羊肉稍麦 , 一壶刮油的砖茶 , 坐稳了呼市早茶“扛把子”的宝座 。

#壹路吃#shao mai,到底应该怎么写?
本文插图


#壹路吃#shao mai,到底应该怎么写?
本文插图

▲ 一两羊肉稍麦 , 让人吃到扶墙出 。 只有实打实的羊肉馅儿 , 才能打动内蒙人的味蕾
什么?你说一两还不够塞牙缝?呼市人吃起稍麦来 , 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孔武彪悍 。 “一两”指的是面皮的重量 , 一两皮配六两六的羊肉馅 , 小心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
-3-
和很多食物一样 , 烧麦也有南北论剑 。 只不过 , 这次争论的焦点不在甜咸 , 而是馅料 。
南北方的食物好像铁了心要跟对方唱反调似的 。 北方如内蒙、山西、京津等地多偏爱牛、羊肉馅儿烧麦;而一贯最爱往面食里塞鲜肉的南方(尤其是江浙) , 则一改小笼、生煎、馄饨和月饼的陈词滥调 , 烧卖的内容尽情展现出南方物产的丰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