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含蓄表现手法,越读越有味道!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大概都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的诗 , 我们读了一遍 , 就觉得索然无味 , 不想再读第二遍;
有的诗 , 却百读不厌 , 而且越读越有滋味 。
其中的原因 , 可能就与境界有关 。前者太直、太露 , 诗人将要讲的话自己都讲完了 , 没有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回旋的余地;后者则相反 , 其丰富的内涵欲吐未吐 , 深沉蕴籍 , 需要读者自己去发掘、去思考 , 才知其中三昧 。这种境界 , 我们就称之为含蓄性意境 。
##诗词的含蓄表现手法,越读越有味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许多诗人和诗论家都非常重视含蓄之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着意将“隐”和“秀”两种境界加以区别:“文之英蕤 , 有隐有秀 。隐者也 , 文外之重旨也” , “情在词外曰隐 , 状溢目前曰秀” 。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和“文外重旨”就是一种含蓄之美 。这种美感 , 光芒内敛 , 温婉深曲 , 读起来重关叠嶂 , 具有幽邃之境 。含蓄的美 , 也特别适合东方人的传统美感和生活风范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评价“不着一字 , 尽得风流” 。
##诗词的含蓄表现手法,越读越有味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含蓄之境 , 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诗歌内容的含蓄深隐 , 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二是表现手法的曲折隐晦 。
我们分别来阐述下 。
(1)内容上的含蓄深隐
指诗意始终没有正面说出 , 读者只能去测度、去揣摩出一个大致的范围和轮廓 , 因此千百年来对诗意主旨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
例如李商隐的无题诗 , 历来争论不一 。无题诗是李商隐首创 , 其中大都内容复杂 , 题旨深曲 , 历来引起许多争论 , 如“来是空言去绝踪”、“瑟瑟东风细雨来”、“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 。有人说是爱情诗 , 有人说是向令狐绹陈情 , 有人说是慨叹君臣遇合 , 有人说是党派争端 。特别是那首《锦瑟》 , 歧义更多 。有宋人计有功、清人纪昀的“艳情说” , 清人朱鹤龄、朱彝尊、冯浩、近人张采田的“悼亡说” , 清人何焯、薛雪的“自伤说” , 宋人许彦周、黄朝英的“咏物说” , 清人杜诏、近人张采田的“政治影射说” , 清人屈复、近人梁启超的“寄托不明说” , 清人王应奎“诗序说”等十多种 。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 , 就是因为题旨过于含蓄之故 。但是这些都是特例 , 一般说来 , 诗意含蓄还是可以理解和觉察的 , 如: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 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
欲济无舟楫 , 端居耻圣明 。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 。
##诗词的含蓄表现手法,越读越有味道!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表面上看是在咏歌洞庭湖的阔大气象 。其中“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 是一副描绘洞庭湖浩瀚气势的名联 。但诗作的真正的目的并非在于描绘洞庭湖的浩瀚阔大气象 , 而是借此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垂青援引 , 因为通过“欲济无舟楫 , 端居耻圣明”已将自己不甘寂寞、希望引荐的意图含蓄道出 。最后两句更是化用成语:临渊羡鱼 , 不如归而结网 , 要将自己不愿“端居”化为实际行动 。当然还有张籍和朱庆馀两人的比体诗也是含蓄的典范之作 。
洞房昨夜停红烛 , 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吧低声问夫婿 , 画眉深浅入时无 。
——《闺意张水部》
越女新装出镜心 , 自知明艳更沉吟 。
齐纨未足时人贵 , 一曲菱歌敌万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