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开始』理解弟子规的合理角度是怎样的,如果有偏差就会被摒弃结论( 二 )


《弟子规》也是一样 , 内容越具体的 , 没有约束力 , 越具体越是废话 。
并且这种理解的角度是有危害的 , 就如同在学习一堆废话 , 人们不但会觉得毫无价值 , 而且还会有反感的心理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还没仔细看过《弟子规》 , 就觉得讨厌它的原因 。
还有一种说法是:《弟子规》可以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
这个角度虽然挺有正面意义 , 但是“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句话太笼统了 。 如果按照这个角度去理解《弟子规》 , 就会感觉莫名其妙 。
看过《弟子规》的人你都知道 , 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很具体的描述 , 并没有讲具体的道理 , 那么它是怎么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呢?不可能教会的 。
《弟子规》里面除有待人接物的内容外 , 还有很多跟待人接物没关系的 , 比如有一段写的是“早上要洗手 , 漱口;大小便之后要洗手” , 这些似乎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做人的的道理”关系并不大 。
最关键的一点 , “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种角度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的 , 也就是试图把《弟子规》当作塑造理想孩子的第三方工具 , 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角度 。
以这样的一种角度去看待《弟子规》 , 实际上说明旁观者本身还没有理解“做人的道理”就开始对孩子下手了 。
这种角度去的危害在于 , 孩子的逆反心理非常的大 , 学《弟子规》成了一种任务 , 枯燥而无味 , 最终不但不会明白什么道理 , 更无效也无用 。
那么应该以怎么的角度看待《弟子规》呢 , 小编认为最起码要理解这三个方面 。
一:我们和《弟子规》之间是什么关系 。
《弟子规》首先是古人写的一本书或者写的一篇文字材料 。 后来才经过了整理改编和今天人们的宣传造势 。 但不管怎么样 , 根本上仍然要回归到人和书之间的关系 。
书是让我们来读的 , 来看的 , 当一本书拿在你手里看的时候 , 书就成了你与作者交流的媒介 。
当你更深入去理解书中的内容的时候 , 你就会发现书是作者制作一套工具 , 供你使用供你参考的 。
当你更更深入理解的时候 , 你会发现 , 书是一道门的密码 , 你可以通过书打开这道门 , 从而获得属于你自己的更广阔的空间 。
当你更更更深入去理解的时候 , 你会发现......要不就先理解到这个程度吧(小编也不清楚更更更深入去理解会怎么样) 。
从人与书的关系去看待 , 《弟子规》与我们的关系是我们的参考工具 。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 , 就是攻略 , 比如你要去旅游 , 要看旅游攻略 , 性质是一样的 。 那么《弟子规》就是我们作为一名弟子的攻略 。
二:我们学《弟子规》干什么?
有人说学《弟子规》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 , 这个意义就太重大了 , 其实没那么大的意义 。
说到中国文化 , 小编认为没必要刻意去弘扬什么 , 只要中国人上下脑子不出问题 , 中国文化一直都是强大的存在 。 其实”强大的存在“我都觉得不确切 。 应该说是植根于中国人生命当中的 。 如果脑子出了问题 , 弘扬也没用 。 (脑子出了问题的人是哪一类人 , 我想不说大家也知道)
在上面的内容我说《弟子规》是我们作为一名弟子的攻略 , 那它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 就是给身为弟子的我们提供帮助 。 而且要在这份攻略当中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智慧 。
三:学《弟子规》要遵循怎样的态度 。
学的态度基本上就分为两种 , 被动和主动 。 长期的经验也表明 , 被动学习的结果都不太理想 , 而且容易出现不好的后果 。
就拿现在的学生为例 , 如果学生是为了完成父母老师的愿望 , 考进全班前几名 , 那么它的精神压力就特别的大 , 一旦没做到就很容易崩溃 。 这就是被动的结果 。
而主动就不一样了 , 主动学就是自己走路 , 可以轻松惬意 , 可以驱马疾行 , 完全看自己的目标 , 即便累也快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