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弟子规开始』理解弟子规的合理角度是怎样的,如果有偏差就会被摒弃结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理解弟子规的合理角度是怎样的 , 如果有偏差就会被摒弃
『从弟子规开始』理解弟子规的合理角度是怎样的,如果有偏差就会被摒弃结论
本文插图

您好 , 这次继续分享关于《弟子规》的内容 。
我看《弟子规》以来一直有个疑问 , 就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角度去看待《弟子规》” 。
我认为如果理解的角度不同 , 所能得到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 甚至决定着《弟子规》的内容到底是糟粕 , 还是精华 。
角度有多重要 , 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 。
比如:厨房里的一把菜刀 , 菜刀是用来切东西的厨具 。 如果要讲解一把菜刀 , 那么看待的角度最起码应该合理 。
合理的角度有这样几种:一 , 切菜 , 切肉等菜刀的使用方法;二 , 刀的材质和刀具不同种类的知识;三 , 菜刀的维护保养;
这些都是合理的角度 , 因为是围绕着菜刀本身展开的 , 但没有抛弃菜刀的本来属相:厨具 。
不合理的角度是怎样的?比如讲解菜刀如何做为武器 , 告诉大家如何用一把菜刀行走江湖 , 行侠仗义 。 这种角度虽然也是围绕着菜刀 , 但成了凶器 , 这就是偏差了 , 背离了菜刀最起码的核心功能 , 所以菜刀一点都不可爱了 , 甚至还非常可恨 。
看待《弟子规》的角度同等重要 。
有这样一种说法 , 他说《弟子规》是古人要遵守的各种规矩 , 要求 。 这就是不合常理的角度 。
也正因为这样的角度 , 所以才会有人猜想《弟子规》是清代朝廷为了控制民众 , 奴役民众才产生的 。 这种猜想再加上现在的我们对清代帝制的种种偏见 , 所以听起来格外吓人 。
这种看法是很滑稽的 , 滑稽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
第一个方面:《弟子规》的作者 。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代的李毓秀 , 他是一名教书先生 , 也就是一线的老师;改编整理者是清代的贾存仁 , 是一名文人学者 。
以李毓秀来说 , 做为老师的他如果要立规矩 , 也应该是在自己的课堂上 , 给自己的学生制定规矩 , 比如上课不能交头接耳 , 不能打瞌睡 , 必须大声朗读等等 , 否则就要罚站 。 但是看过《弟子规》之后 , 你会发现 , 里面的内容基本上跟课堂关系不大 。
那么问题就产生了 。 如果老师制定的规矩与课堂和学业没关系 , 谁会理会它呢!老师基本不可能有如此之大的权威能够约束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
举个例子 , 比如老师规定 , 所有学生下课回家不允许看手机 。 你会遵守吗?当然这个老师教你的时候 , 可能还有点用 , 不教的时候呢 , 估计一点用都没有了 。
贾存仁同样是这样的 , 做为文人学者 , 他去整理一本让大家遵守规矩的书 , 同样根本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 , 他的权威性都不如老师对学生们 。
所以从作者的角度来说 , 他们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 , 没有多人组成的团体 , 更没有司法机构要求他们去草拟规矩 , 规定 。 他们自己制定规矩干嘛呢!谁也约束不了 。
并且身为文人学者也从来不会“以制定规矩 , 规定”这样的角度去写一段文字 。 这点基本的思维素养文人是完全具备的 。
在历史上也没有人 , 更没有统治者拿着《弟子规》向民众推广并要求遵守的事件 。
所以《弟子规》是古人要遵守的规矩 , 今天人们要学习的规矩 , 这样的理解角度是站不住脚的 。
第二个方面 , 从《弟子规》本身的内容来分析 。
如果《弟子规》的内容是要求我们要遵守的规矩的话 , 可是却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 那么整本文字岂不是都是废话了 。
举个例子 , 比如古代家庭常有的家法 , 如果家法没有人监督 , 没有人裁定 , 没有人执行 , 没有权威的人惩戒 , 就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 那么家法写得再多 , 也不过是一些文字 , 一堆废纸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