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太狼讲故事】汉武帝之“大一统策问”与“董仲舒的对策”( 二 )


正次王 , 王次春 。 春者 , 天之所为也;正者 , 王之所为也 。 其意曰 , 上承天之所为 , 而下以正其所为 , 正王道之端云尔 ,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 , 宜求其端于天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 阳为德 , 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 是故阳常居大夏 , 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 , 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 , 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 , 亦不得独成岁 。
终阳以成岁为名 , 此天意也 。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 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 , 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 为政而任刑 , 不顺于天 , 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 今废先王德教之官 , 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 , 毋乃任刑之意与?……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 夫万民之从利也 , 如水之走下 , 不以教化堤防之 , 不能止也 。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 , 其堤防完也 。
教化废而奸邪并出 , 刑罚不能胜者 , 其堤防坏也 。 古之王者明于此 , 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 立大学以教于国 , 设庠序以化于邑 , 渐民以仁 , 摩民以谊 , 节民以礼 , 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 , 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圣王之继乱世也 , 扫除其迹而悉去之 , 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 教化已明 , 习俗已成 , 子孙循之 , 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 至周之末世 , 大为亡道 , 以失天下 。 秦继其后 , 独不能改 , 又益甚之 , 重禁文学 , 不得挟书 , 弃捐礼谊而恶闻之 , 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 , 而专为自恣苟简之治 , 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 。 (《汉书·董仲舒传》)
现在看 , 在历史上的帝王中能够作出武帝策问者 , 是绝无仅有 , 这不是他的臣下代庖 , 当时的群臣没有这种水平 。 遂有董仲舒之长篇议论 , 实无高见 , 但开西汉灾异、阴阳之先 ,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 尚不知变 , 而伤败乃至 。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 ”这是对于失道者的警告;对于有道者 , 则“天之所大奉命使之王者 , 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 , 此受命之符也 。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 , 若归父母 , 故天瑞应诚而至” , 如《书》之“白鱼入于王舟” 。 这种理止于巫术 , 所以仲舒实近大巫 。
【灰太狼讲故事】汉武帝之“大一统策问”与“董仲舒的对策”
文章图片
董仲舒
这真是“与虎谋皮”的谬论 , 在家天下已久的封建社会 , 而鼓吹汉帝让位于当时贤人 , 而退自封百里 。 这是因灾异而至禅让 , 本来礼乐文明之极致 , 在政治上也未尝不以禅让为目标 , 此尧舜故事 , 所以为儒家所乐道 , 历史在发展 , 退后不可能 , 在当时未免是儒生的妄想 。 但此为政治野心家所利用 , 于是西汉晚期 , 灾异频繁 , 山雨欲来的局面形成 , 哀帝不得表示禅位于董贤 , 而王莽究竟取代孺子婴!因为武帝问到改制作乐 , 所以董仲舒畅谈教化问题 。
【【灰太狼讲故事】汉武帝之“大一统策问”与“董仲舒的对策”】我们以为这是对策中的积极因素 , 董氏迂腐而近于巫 , 但其教化理论实多精彩处 。 这是“富而后教”理论的优良传统 , 万民从利 , 如水之走下 , 这是历史时代各种社会的普遍现象 , 但富而不教 , 必至万民不正 , 万民不正则奸邪当道 , 是远于礼乐文明者 , 秦统一后即如此 , 他们“重禁文学 , 不得挟书 , 弃捐礼谊而恶闻之 , 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 , 而专为自恣苟简之治 , 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 。 自古以来 , 未尝有以乱济乱 , 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 不能学秦 , 必须更化 , 董仲舒一策的核心是劝武帝更化 , 以达到礼乐文明的“三代”世界 。
他说:“今汉继秦之后 , 如朽木粪墙矣 , 虽欲善治之 , 亡可奈何 。 法出而奸生 , 令下而诈起 , 如以汤止沸 , 抱薪救火 , 愈甚亡益也 。 窃譬之琴瑟不调 , 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 乃可鼓也 。 为政而不行 , 甚者必变而更化之 , 乃可理也 。 ”董仲舒的对策实在是夸大而思想混乱 , 但这种对策为武帝所醉心 , 此所以能为武帝所赏识 , 它不同于黄老申韩 , 不主张寒酸的恭俭而要富丽堂皇地有所作为 , 是重要原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