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支招:疫情防治时,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支招:疫情防治时,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本文插图
图说:直播活动现场 , 两位主讲嘉宾与主持人 新民晚报采访人员 徐易飞 摄
管不住手刷新闻 , 越刷心情越烦躁;怀疑出门有病毒 , 消毒、洗手停不下来;家有神兽不上学 , 心情焦虑又无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的关键阶段 , 大众的心理也随疫情发展发生“波动” 。 在昨天下午举行的新民健康大讲堂暨新民科学咖啡馆特别专场“抗疫时期的心理援助”系列大直播活动之一“疫”来“疫”去上 , 沪上心理大咖和上海市民“云谈心”:除了疫情防治工作不能松懈 , 还要警惕抗疫中的心理“拦路虎” 。 “战胜疫情 , 信心很重要 。 心有愿景 , 明天更美好 。 ”
[]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支招:疫情防治时,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本文插图

[]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支招:疫情防治时,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本文插图
主办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新民晚报社
协办单位: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健康促进中心、市科普事业中心、新民晚报民生新闻中心
任何人都可能情绪出“故障”
当疫情打破平静的生活 , 情绪问题其实悄然“缠”上每个人 。 “不光是一线抗疫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属 , 任何人都可能受疫情影响 , 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 。 这些问题可能出现在疫情发生时 , 也可能延续到疫情结束后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主任医师徐一峰说 , 轻者因为久宅在家憋闷烦躁 , 重者因为身在疫区而陷入悲伤、焦虑、恐惧的情绪 。 “这些情绪本身不是坏现象 , 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 。 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 , 就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 影响身体健康 。 严重者可能会患上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情绪病 。 ”
2003年 , 非典疫情发生后 , 2/3参加救治的医护人员都有情绪问题;4年后 , 仍有40%的非典幸存者有抑郁、PTSD等问题 。 “这就提醒我们 , 心理援助应该从现在重视起来 , 而不能等到疫情过去 。 ”不过 , 徐一峰也表示 , 近年来 , 人们对精神卫生的需求在日益增长 , 而心理援助也逐步参与到重大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中 。 早在1月27日 , 国家卫健委就发布了第一份心理援助文件——《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 开始联合心理专业人员开展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的心理援助工作 , 随后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指南和通知 。
【[]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支招:疫情防治时,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主动适应比被动接受更好
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变化 , 从一开始的防治 , 到现在中期的继续防控、复工、复学 。 “疫情之下的新生活打破了常态 , 也影响了人体的生物节律 , 必然会带来一些不适 。 比如 , 全学段的在线教育 , 学生和老师都需要重新适应 。 ”徐一峰建议 , 面对变化 , 与其被动接受 , 不如主动适应 。
首先 , 继续做好防护措施 , 保护自己的同时保护别人 。 其次 , 建立一个新的日常规律 , 逐渐让生物节律适应变化 , 帮助情绪也开上“新轨道” , 顺畅“运营” 。 再次 , 保持一个愉快的生活 , 充分利用自己的五感 , 用舌头品尝美味 , 用耳朵聆听音乐 , 保持运动 , 增加阅读 。 “莫扎特的音乐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 他的曲目比较简单 , 而且总让某一旋律多次重复出现 , 这和大脑皮层的某些频率一致 , 能刺激副交感神经 。 ”此外 , 徐一峰还建议 , 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也是不错的选择 , 能让你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
[]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支招:疫情防治时,千万莫忘心情“防疫”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