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对适应陆地生活的担忧:水里一条龙,岸上一条虫( 三 )

  然而 , 捕鱼人的日常生活充满着风险与无常 。 罗友连的祖上是在长江干流岳阳河段捕鱼 ,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经营 , 生活慢慢有所改善 。 1998年长江大洪水 , 所有的东西都被大水冲走 , 一家人又漂泊到了洞庭湖中打鱼 。

  生活虽然艰辛 , 在罗友连看来 , 渔民就是属於江湖的 。

  “渔民喜欢水 , 和农民喜欢土地是一样的 。 整个洞庭湖 , 就算小小一个湾湾 , 地名、水性、特点我都一清二楚 。 ”罗友连说 。

  岸上无房 , 家中无地 , 上无片瓦遮日月 , 下无寸土可安家 。 四海为家的渔民没有故乡 , 却对江湖怀有深深的乡愁 。

  “渔民肯定是故水难离 , 但江湖里的鱼越来越少了 , 禁渔恐怕是大势所趋 。 ”年过七旬的洞庭湖渔民唐代钦说 。

  在他的记忆里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洞庭湖每年三四月份都有“鱼汛” , 白花花的鱼儿随着流水而来 , 给渔民带来丰厚的馈赠 。

  “吃鱼不用提前准备 , 锅里放上油 , 等油热了 , 鱼也就捉上来了 。 ”唐代钦说 。 然而 , 那个时候的鱼并不值钱 , 所以渔民捕鱼更多是填饱自家的肚子 , 并换来一些生活必需品 。

  等到鱼越来越值钱了 , 渔民们却发现用传统方法打不到鱼了 。

  “水洗白沙生白银 , 丝丝白银是佳肴 。 ”这首洞庭民谣唱的就是洞庭湖里最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银鱼 。 到2010年後 , 除了沅江十八湾 , 洞庭湖的其他地方 , 基本上打不到银鱼了 。

  事实上不仅是银鱼 , 洞庭湖最丰富的青鱼、草鱼、鲢鱼、鱅鱼也在不断减少 , 个头也越来越小 。 1968年 , 唐代钦结婚婚宴用鱼最大的一条有70多斤 , 最小的都有40多斤 , 现在这样大的鱼根本见不到了 , 等他儿子结婚时 , 用的最大的鱼只有不到20斤 。

  斜风细雨不须归

  2019年12月25日下午 , 位於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洪湖市螺山镇长江捕捞村阴雨绵绵 , 起重机、挖掘机、切割工具发出的轰鸣声不绝於耳 , 57岁的渔民夏明星看着他祖祖辈辈谋生的家伙什——一艘10多米长的铁制渔船被拆解 , 久久不愿离去 , 眼里不自觉地泛起了泪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