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对适应陆地生活的担忧:水里一条龙,岸上一条虫( 五 )

  五十岁左右的渔民对自己的未来最为忧心 。 他们从一出生就学打鱼 , 无需与外界交流 , 往往“认识的字还没有鱼多” , 体力和年轻人没法比 , 也还没到享受社保的年纪 。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 , 将加大服务保障和政策支援力度 , 为大龄、生活困难的渔民提供公益性岗位安置 。 如引导退捕渔民参与巡查监督工作 , 建立“护鱼员”队伍 , 配备必要执法监管装备 。

  “我们希望自食其力 , 不给国家添负担 , 让我们当‘护鱼员’ , 发挥水中特长 , 是最好不过了!”杨善柏说 。

  希望还在下一代身上 。 近年来 , 各地陆续推出了一些渔民解困的政策 , 相当一部分渔民的後代因此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 。 在长江捕捞村 , 村里45岁以下的人大都外出打工 , 或者在附近的工厂找了工作 , 年轻渔民比较适应上岸後的生活 。

  现在渔民们凑在一起聊天时还是喜欢“显摆”曾去过多遥远的地方 。

  “我去过几次鄱阳湖 , 顺着长江下去 , 到江西有个口子 , 可以直接开船进去 , 那里的鱼和洞庭湖的又不一样 。 ”罗友连谈起往事依旧兴奋 , 对今後的生活也有无限憧憬 , “上岸了 , 等生活安稳後 , 找机会坐火车再去看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