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女子十二乐坊”爆火,去日本发展后结局令人唏嘘!( 二 )


事实已然表明 , 王晓京的判断精准无误 。 在日本娱乐公司的包装下 , 女子十二乐坊的专辑一经发售便迅速走红 , 销量突破百万 , 创造了当时的销售奇迹 。

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 , 不仅受到了日本乐迷的喜爱 , 也引起了欧美等国家的关注 。 一时间 , 女子十二乐坊的声势达到了顶峰 , 成为了国际乐坛的一颗新星 。
就在乐团事业蒸蒸日上之际 , 危机竟已无声无息地逼近 。 2005年 , 日本遭遇了严重的泡沫经济危机 , 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波及 , 娱乐行业也不例外;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 , 对娱乐的需求也减少了 。 与此同时 , 乐团内部也开始出现矛盾;成员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发展方向等问题产生分歧 , 团队的凝聚力逐渐下降 。

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 让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 她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团结一心 , 对音乐的热情也逐渐消退 。
一些成员开始追求个人发展 , 甚至选择离开乐团 。 乐团的特色逐渐模糊 , 音乐质量也开始下滑 。 曾经的辉煌 , 似乎正在慢慢远去 。

回国后的落寞
2008年之后 , 女子十二乐坊的活动逐渐减少 , 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 乐团的官方网站停止更新 , 社交媒体账号也变得沉寂;曾经的辉煌 , 仿佛只是一场梦 , 醒来后一切归于平静 。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乐团的衰落?是时代抛弃了她们 , 还是她们自己放弃了自己?

日本市场的萎缩无疑是重要的外部因素 。 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 , 乐团的演出机会减少 , 收入也大幅下降;在生存压力面前 , 团队内部的矛盾更加突出 , 成员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 一些成员选择离开 , 另谋出路;留下来的成员 , 也难以维持最初的热情和默契 。

更深层次的原因 , 或许在于乐团自身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 。 她们的成功 ,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王晓京的运作和包装;一旦失去了王晓京的引领 , 乐团就失去了方向 。 她们未曾构建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亦未搭建起稳固的粉丝群体 。 一旦外界环境产生变化 , 她们便难以顺应 , 最终遭到市场的摒弃 。

回国后 , 乐团曾试图重振旗鼓 , 但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 , 竞争也更加激烈;乐团的风格已经不再新鲜 , 老粉丝也逐渐流失 。 新一代的听众 , 对她们的音乐并不熟悉 , 也缺乏认同感 。
2015年 , 王晓京因病去世 , 他的离世对乐团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 王晓京不仅是乐团的创始人 , 也是她们的精神支柱 。 他的离去 , 让乐团失去了主心骨 , 更加难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

民族乐团发展的困境
女子十二乐坊的兴衰 ,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 她们的成功 , 证明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和市场潜力;她们的失败 , 也暴露了民族乐团发展面临的困境 。
许多民族乐团 , 都像女子十二乐坊一样 , 在初期依靠某个人的运作和包装取得成功 , 但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 或者失去关键人物的支持 , 就很容易走向衰落 。

音乐市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 , 新的音乐风格和潮流层出不穷;如果乐团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风格 , 适应市场需求 , 就很容易被淘汰 。 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取得成功后 , 并没有继续创新和发展 , 而是固守原有的风格 , 最终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
一个乐团的成功 , 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默契配合;如果团队内部出现矛盾和分歧 , 就会影响乐团的整体发展 。 女子十二乐坊在后期 , 就因为成员之间的矛盾和个人利益的冲突 , 导致团队分崩离析 , 最终走向衰落 。

时代变革的冲击 , 对没有根基的乐团而言 , 生存难度加大 。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 改变了音乐的传播方式与消费模式 。 传统的唱片行业受到冲击 , 数字音乐平台得以崛起 。 乐团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 , 才能生存下去 。 女子十二乐坊没有抓住这个机遇 , 最终被时代所淘汰 。

结语
女子十二乐坊的兴衰 , 不仅是乐团本身的命运 , 更折射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历程和困境 。 她们的成功和失败 , 都值得我们深思 。
未来 , 民族乐团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 才能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将中国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世界 。


( 信息来源:成都商报 2015年5月24日 —— “女子十二乐坊”之父 肝癌离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