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张玉凤一家四口的合影,31岁的她,长相惊艳,气质出众!( 二 )


她不仅协助医生安排了手术的所有细节 , 还在术前播放昆曲 , 为主席缓解紧张情绪 , 手术成功后 , 张玉凤为主席精心准备了几副特殊的眼镜 , 以适应他不同的读书姿势 。
面对这些繁重的事务 , 张玉凤从未流露出一丝怨言 , 反而一直在心疼和担心毛主席的身体 。

张玉凤的工作经历 , 让她得以亲眼目睹毛主席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一个历经风雨的伟人 , 也会因病痛而疲惫 , 也会因压力而懊丧 , 这种真实的接触 , 让她对伟大与脆弱有了更深的理解 , 也使她的角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秘书 。
毛主席晚年身体每况愈下 , 支气管炎、心脏病、白内障等疾病缠身 , 让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 。

白天 , 他依然坚持处理繁重的事务 , 夜晚却往往因为病痛难以入眠 , 为了不影响工作 , 他通常选择在床上阅读或批阅文件 , 身体靠在高高的枕头上 , 用一只手拿着放大镜 , 一页页地翻阅 。
毛主席对自己的健康问题从不隐瞒 , 对疾病也并非畏惧 , 张玉凤经常陪同他接待外宾 , 每当翻译无法清晰传达主席的话时 , 她总是及时补充 。
然而 , 即便是在谈笑风生的外事活动中 , 张玉凤也注意到主席额头渗出的细汗 , 那是病痛的征兆 。

毛主席的一生充满了历史的波澜壮阔 , 而张玉凤见证的 , 却是那些被人们忽略的普通瞬间 。
毛主席去世后 , 张玉凤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她从中南海离开 , 卸下了机要秘书的职责 , 回到普通岗位 。
她最初被调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 , 负责整理历史资料 , 尽管从前的工作备受瞩目 , 但她对此并无丝毫优越感 , 而是专注于每一项细致的档案整理任务 。

后来 , 她根据个人意愿又调回了铁道部 , 担任一名普通的干部 , 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 , 她恢复了与普通同事们的日常交集 。 她和他们一样为日常琐事奔波 , 一样努力平衡工作与家庭 。
回归家庭后 , 张玉凤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孩子们的教育中 , 她的两个女儿是她的骄傲 , 姐姐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获得博士学位 , 妹妹则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 。

张玉凤对孩子们的期望从未超出实际 , 她更多教会她们的是脚踏实地和低调做人 , 这正是她从毛主席身边学到的做人原则 。
此外 , 张玉凤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这些繁重的职责中 , 背后离不开丈夫刘爱民及家庭的无私支持 。

作为铁道部的一名处长 , 刘爱民既是一位热情干练的工作者 , 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丈夫 , 他从未因张玉凤繁忙的工作感到不满 , 反而为她能够在毛主席身边担任重要职责而感到自豪 。
尽管张玉凤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 但她从未忽视家庭的情感联结 , 即便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 , 她也时常写信回家 , 向家人报平安、诉衷情 。

退休后的张玉凤 , 终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家人 , 她与刘爱民相濡以沫 , 共同度过了平淡却温馨的晚年生活 。
这是张玉凤一家四口在1975年拍下的合影 , 照片中的她长相出众气质过人 , 和丈夫刘爱明看起来非常般配 , 两个女儿也继承了父母的优点 , 外表条件非常优越 。

张玉凤的一生似乎完成了一个圆满的闭环 , 从普通的铁路职工到毛主席身边的核心人物 , 再到晚年平凡家庭中的一员 , 她的轨迹既独特又朴实 。

参考信源:凤凰资讯2008年9月9日——张玉凤回忆: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始末(图)

参考信源:新华网2014年10月21日——红色记忆:揭秘毛泽东晚年真实生活(组图)

参考信源:中国网2016年8月12日——中国领导人身旁十大著名女秘书
【75年,张玉凤一家四口的合影,31岁的她,长相惊艳,气质出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