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22年,只上映22天的电影,你会去看吗?( 三 )


时至今日 , 贾樟柯依然是那位贴身记录时代的影像工作者 。 《风流一代》里最初使用的便携DV , 就像一个关于贾樟柯的隐喻——手持趁手的兵器 , 随时轻装上阵 , 与街面上正在发生的现实短兵相接 。 深受武侠片影响的贾樟柯 , 用摄影机一次又一次近身短打 。
【拍了22年,只上映22天的电影,你会去看吗?】贾樟柯曾在一篇写导演侯孝贤的文章里说 , 侯孝贤拍出了中国人的前世和今生 。 而他自己 , 也始终在讲述着中国人的今生今世 。
“不管困难多大 , 我们始终要在核心现实里工作 , 不要离开现实 。 ”他说 。
“如此生活三十年”
贾樟柯喜欢使用港乐作为电影中的年代标记 , 而在《风流一代》中 , 令人印象深刻的配乐是内地摇滚乐 , 来自崔健和万能青年旅店 。
在2001年的部分 , 长镜头扫过山西小城纷繁杂乱的街头时 , 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前奏响起 , 在著名的金句“如此生活三十年”前结束 。 这首当代摇滚金曲近年来被赋予了新的意涵 , 在大量县城风景和底层生活画面的短视频混剪中 , 它忧伤而沉郁的旋律 , 常常被用作背景音乐 , 烘托出时光凝滞的怀旧情绪 。
电影中 , 当这段音乐与街头纪实画面相组合 , 碰撞出的气息与那些混剪十分相似 。 有趣的是 , 贾樟柯的电影画面常常被用来当作混剪的素材 , 搭配某些“县城音乐” 。 现在 , 他提供了新的素材 , 并且近水楼台地自己“混剪”了自己 , 他似乎对这种新的视听形式十分欢迎 。 在处理三峡部分的蒙太奇段落时 , 他说自己受到了短视频的影响 。
“有的段落我借鉴了一些短视频的设计 。 短视频是属于移动互联的语言 , 是很优秀、很独特的一种语言 。 ”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 “对于短视频、游戏的出现 , 导演们不能熟视无睹 , 电影的自救能力很强 , 我们需要一直学习各种新兴语言的特点 。

电影《风流一代》剧照 。 图/受访者提供
贾樟柯热衷于电影形式的创新 。 《风流一代》最突出的特征 , 是模糊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边界 。 “我并没有把它设定为一个纪录片 , 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模糊类型的 。 ”他说 。 在纪录片《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里 , 他早就使用几乎同样的处理方式 , 赵涛在画面中游历 , 将城市影像的记录从客观变成了主观 。
《风流一代》本应是贾樟柯为DV时代交的作业 , 不料时过境迁 , 最终成了一场影像介质的20余年陈列展 。 很多东西都已经逝去了 , DV时代早已烟消云散 , 当年那个兴致勃勃记录变迁中国的年轻导演 , 目光是否依然犀利和精确?这次新的影像实验 , 能否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在同行中 , 《风流一代》以其自由和创造性收获了很多赞誉 , 在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到很高的评价 , 但最终没有获得奖项 。 法国著名影评人、《电影手册》前主编让-米歇尔·付东在一篇批评戛纳评选结果的文章中 , 忧心忡忡、不留情面地指出了当下电影界的“美国化”倾向 。 他所谓的“美国化” , 是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工业化、格式化的电影制作 , 而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没有多少贡献 。
在付东眼中 , 《风流一代》无疑属于对电影艺术本身有贡献的真正的电影 。 他特意点评了《风流一代》:“通过一种非凡的电影天赋——让虚构成为文献——这种天赋从未被其他电影作者如此运用过 , 贾樟柯创造了一个横跨21世纪前20年的故事……通过无与伦比的电影语言来面对时代的复杂性 。 ”
《风流一代》摄影指导、贾樟柯的长期合作者余力为说 , 他起初不理解为何不以常规方式拍这部电影 , 但随着制作的进行 , 他逐渐理解了这一创作方法的深层价值 。 “我们几乎可以重新演绎和再现一切 , 但我坚信有一个元素我们无法完全复制 , 那就是摄影机后面的眼睛 。 或者换句话说 , 作者的主观性 。 ”余力为说 , “这种主观情感在电影中无法复制 , 而且能够看到这种主观性在20多年的时间里如何演变 , 更是难能可贵的 。 ”
余力为认为 , 这部电影也是对默片和先锋电影的一次致敬 , 试图重新发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自由表达的纯粹与诗意 。 “当下 , 电影的工业属性越来越强 ,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 , 我自己也会觉得在电影专业领域里可以做的探索与尝试越来越少 , 大家都变得故步自封 。 究竟电影还有没有可能回到它作为一个天真烂漫、充满想象的‘幻觉师’‘魔术师’的原点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