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司美格鲁肽的人,开始反思“减肥神药”( 二 )



(“诺和泰”美国售价昂贵 。 )
这是后来者扩大市场份额的方式 。 而在这个行业 , 后来者正在变得越来越多 。 价格战 , 蠢蠢欲动 。 真正有能力掀桌子的人 , 也即将来到战场 。
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德国和英国每月的治疗费用分别是1349美元、140美元和92美元 。 在中国 , 其糖尿病适应证药物“诺和泰”上市当年就进入了医保 , 3ml价格从813.96元/支降到716.28元/支 , 够用一个月 。 不过 , 今年4月 , 医保局发文明确 , 减肥不在支付范围内 , 医保不能报销 。 所以“诺和盈”产品后续只能自费购买 。

(图为“诺和泰”自费价格 。 图源:淘宝)
对比来看 , 去年7月7日 , 国内药企华东医药的另一种减肥针——利拉鲁肽注射液获批 , 这是当时国内首款获批用于减重的GLP-1药物 , 当时3ml一支的售价约为300元 。
竞争和市场规模 , 是推动产品降价的利器 。 因为市场需求暴增远超药企原本的生产能力 , 在美国FDA的短缺清单上 , 诺和诺德的Wegovy被列为无限期短缺 , 而礼来的Zepbound和用于糖尿病的Mounjaro , 在之前一度处于限量供应中 。 但他们的扩产力度又非常大 , 降价几乎是未来的必选项 。
所以 , 而更有能力“掀桌子”的 , 还得是既能自己拉低价格下限、又能倒逼原研药降价的仿制药 。
去年 , 高盛发表的一篇研报指出 , 仿制药可能导致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整体价格下降约25% 。 而6月19日 , 《自然》杂志发文表示 , 中国和印度制药公司的发展 , 可能让畅销的减重药变得更便宜 。
比如Wegovy , 虽然现在形势大好 , 其实到2026年 , 它在中国的专利就会到期 。 目前 , 包括丽珠集团、九源基因、石药集团、华东医药、中国生物、齐鲁制药等在内 , 国内已经有超过10种司美格鲁肽仿制药进入临床 , 等待到时临门一脚的爆发 。
美国制药公司、减肥药新贵Viking Therapeutics , 在今年2月底公布其Zepbound类似药的二期临床结果后 , 股价一夜暴涨121% 。 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 一种商业公司难以抵挡的诱惑 。
无论如何 , 对等待减肥针降价的人来说 , 更多的竞争者是有利的 。 本身就有巨头间的价格战 , 后面的仿制药越来越多 , 也许在几年之后 , 两位数的GLP-1减重药就会出现 。
到时候 , 最大的问题将不再是减肥药本身 , 而是一个观念:你的减肥需求 , 真的合理吗?
激进中的反思 , 别让良药变“网红”
减重 , 已经变成了社会层面的刚需 。 但它身上依然存在两种非常极端的误解 。
第一种 , 是听之任之 , 忽视肥胖的危害 , 没有主动减肥的动力 。
去年8月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母义明及其团队 , 在学术期刊《糖尿病、肥胖与代谢》上发表了《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 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论文 。 数据显示 , 基于BMI统计 , 国内超重人群占比达到34.8% , 14.1%的人有更严重的肥胖问题 。

(图源:WILEY)
但问题在于 , 哪怕街头随处可见“大肚腩” , 也很少有人真正觉得减肥是个需要医疗介入的健康问题 。 他们秉持着不检查、不生病就是没事的想法 , 任由状况发展 , 直到“三高”或者胰岛素抵抗的来临 。
但另一方面 , 第二种极端误解同样在给社会意识带来危害 。 那就是身材焦虑导致的过度减肥 , 以及不合理使用相关药物 。
早在司美格鲁肽尚未在国内获批时 , 过度减肥人群的需求量太大 , 挤压了糖尿病人群的药物供给 , 就曾经登上过热搜 。 这些药物获批之后 , 更多的热点集中到了副作用上 。
GLP-1药物是处方药 , 适应证、副作用和禁忌人群都很明确 。 社交平台上 , 不乏有人因为擅自用药过量住进医院 , 或者随意打乱用药节奏导致胃肠道紊乱 , 上吐下泻 。
如今 , 伴随着减肥针普及开来 , 减肥的社会问题逐渐公开化 。 有人拒绝减肥 , 有人过度减肥 , 还有人抱着反正有很多种药 , 一种不行、反弹了再试另一种的心态 , 把药物减肥当作捷径 , 反而放大了潜在的风险 。 那些真正受益的 , 无一不是看透了药物辅助减肥的本质 , 重新掌控了自己生活的人 。
2022年 , 慧钦因为连续多年BMI大于30、而且对碳水的欲望失控 , 到三甲医院内分泌科就诊 。 在二甲双胍+司美格鲁肽的联合治疗 , 以及规律饮食+运动的生活方式支持下 , 慧钦最终减掉了30斤 , 并在停药后恢复了正常生活 , 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 , 从此健康状况没有再反弹 。 如今 , 她依然觉得很幸运 , 有司美格鲁肽成为减重的一个翘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