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12分钟,再曝好莱坞的创作力崩盘

洛杉矶12分钟,再曝好莱坞的创作力崩盘

文章图片

洛杉矶12分钟,再曝好莱坞的创作力崩盘

文章图片



奥运宣传被电影和音乐元素抢戏 , 好莱坞自大而无能的体现 。
文|罗冉峰
马丁·斯科塞斯曾批评 , “漫威出品的东西不能算是电影 , 而是‘大型主题公园’ 。 ”老爷子对好莱坞这些“大片”创作方还是客气了 。
好莱坞一线商业电影创作力每况愈下是很多电影人和影迷的共识 , 但是以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为代表的幻想电影 , 在追求视觉奇观和系列化的过程中日益脱离了对电影艺术特性的追求 。 经不起推敲的剧情、潦草肤浅的人物、混乱矛盾的设定、强行上马的多元价值观输出……除了这些缺点之外 , 我觉得最无趣的一点在于 , 即使作为娱乐消遣作品来看待 , 创作者们也始终躲在舒适区中 , 无法赋予大片更多的“戏味” 。 他们将作品的矛盾驱动力放置在他们觉得“驾轻就熟”的青春成长、中年危机之类的命题之上 , 而鲜有能从更复杂的社会、伦理、文化层面上设计叙事文本 。
而这些本来是好莱坞作为电影工业殿堂所擅长的东西 。 《星球大战》讨论自由与秩序的平衡、《侏罗纪公园》争辩自然与科技的冲突、《异形》试图呼应美国社会一度的文化动荡、《泰坦尼克号》歌颂普世式的人性闪光……好莱坞曾是全球电影工业的灯塔 , 然而沦落到如今靠“烂仔闯祸”“家人站队”“贫嘴耍宝”等贫瘠小气的把戏来搭建表演舞台 。
“主题公园电影”投资巨大 , 但其中的佼佼者能创造极其惊人的收益 。 这造成投资者和创作者试图“把握”市场喜好 , 在创作旨趣方面抱着有商业成功前例的寥寥几棵主题之树 , 确保投入风险可控、利润前景可观 。 但创作者越想讨好市场 , 市场却似乎越来越厌倦他们的不思进取 。
而可叹的是 , 创作者们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 , 或者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却因为长期的创作惰性难以重回正轨 。 无论是哪一点 , 都让人担心商业大片市场的进一步荒芜 。
仿佛现有院线作品仍不足以暴露好莱坞的创作危机 , 当四年一度的奥运会进入“洛杉矶时间”时 , 好莱坞竟然用一套粗制滥造的表演 , 去展示商业影人们如何自暴自弃 。
每届奥运会闭幕时 , 都会辟出专门环节 , 给下一届奥运的东道主展示自我 。 20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的“洛杉矶12分钟” , 采用了一个好莱坞大片式的开场 。 巨星汤姆·克鲁斯带着《碟中谍》中伊森·亨特的风采 , 在法兰西体育场现场表演特技空降 , 再骑上标志性的摩托车 , 从现实走进视频 , 将奥运五环旗扛到洛杉矶好莱坞山 。
好莱坞的基本拍摄和剪辑水平终归还是衬得上行业翘楚的标签 , 加上阿汤哥表演投入 , 护送五环旗的过程释出孤胆英雄式的凌厉与坚定 。 之后五环旗几经传递 , 期间用群众跟跑的桥段致敬好莱坞的美式主旋律巅峰之作《阿甘正传》 , 最终来到长滩 。 一场音乐派对为奥运的回归洗尘接风 。

然后 , 音乐派对视频共计播放十分钟 。 除了演出者挥舞一下五环旗 , 音乐人穿了带五环图案的衣服、带美国奥委会标志的外套或与美国代表团闭幕式制服同样风格的拉夫劳伦T恤 , 演出结尾放了一枚五环主题色的彩炮 , 就基本看不出任何奥运宣传元素 。
《洛杉矶12分钟》 , 剧终 。
【洛杉矶12分钟,再曝好莱坞的创作力崩盘】“洛杉矶12分钟”的导演叫本·温斯顿 , 是一名英国人 , 凭借制作《詹姆士柯登深夜秀》获得过艾美奖 , 也执导过《老友记重聚特辑》《单向乐队:这就是我们》等少数影视作品 。 制作影视作品与制作现场演出不是同类型工作 , 本来没必要质疑温斯顿的影视方面没有真正的过硬履历 。
然而 , 温斯顿就是“走不出舒适圈”的代表 , 他真的把奥运东道主的宣传环节搞成一部纯正的短片 。
而这短片真正的创作部分 , 只有五环旗从巴黎传到威尼斯海滩的段落 , 全长两分钟 。 过去奥运新东道主的宣传环节为八分钟 , 洛杉矶多要来四分钟 , 结果录播的音乐演出就搞了十分钟 。
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毛病完全投射到“洛杉矶12分钟”之上——自大而无能 。
此前无论夏奥抑或冬奥 , 没有任何新东道主敢在宣传环节中使用如此稀疏的文化元素 。 温斯顿与他的合作伙伴们充满“文化自信” , 以为凭借电影和音乐两大流行文化产品 , 就能让人对洛杉矶产生“梦之城”般的热切期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