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风俗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小暑节气风俗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文章插图
1、小暑节气特点介绍
从每年公历的7月7日或8日开始,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从字义上来讲,“暑”即“热”,说明小暑时气候炎热 。历书中曰:“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也就是说,此时天气虽然很热 , 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作“小暑” 。
小暑即小热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 , 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 , 老鹰因地而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进入小暑,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 , 气温升高 , 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降雨增多 。
2、小暑节气风俗介绍
(1)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 。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
(2)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
(3)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
(4)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五月是恶月 , 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 , 故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 。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 , 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 , 然后再磨面食之 。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 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 。民谣:春牛鞭 , 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 , 熬到六月再一遍 。
(5)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 。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 , 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 , 可随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虚失眠 。
【小暑节气风俗 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6)俗语:小暑黄鳝赛人参 。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 。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 , 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小暑时节最宜吃的是黄鳝,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 , 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 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