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哥失算了,首部短剧没火起来( 二 )


可以说 , 尽管短剧行业的潜力依然巨大 , 但是之前那种以小搏大、供不应求的暴富神话已然破灭 。 制作者必须拿出更具独特性的优质作品 , 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
另外 , 经过之前飞速的野蛮生长 , 目前的短剧市场存在许多问题 , 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治理 。 图源:艾媒咨询

图源:艾媒咨询
6月1日 , 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 , 明确微短剧施行分类分层审核 , 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

这意味着微短剧行业将被进一步监管和规范 , 从早期的野蛮生长走向精品化、分类化、商业化的新阶段 。 短剧市场势必会迎来更为激烈的优胜劣汰 。
因此 , 无论是电商还是其他行业 , 参与者都应该更加注重提升短剧的内容品质 , 增加创新性 , 并让短剧内容与主流价值观更加契合 , 以规范引领创新 。

头部主播积极探索新赛道
从去年起 , 小杨哥就试图减少带货直播的频次 , 努力从直播间走向老板椅 , 朝着企业家方向转型 。
随着他大手笔投资举办音乐节、演唱会 , 创立“小杨臻选”自营品牌 , 投资短剧、布局文旅、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等举措的推进 , 三只羊集团的商业版图日益壮大 , 不断地扩散业务 , 形成多元化布局 。
对短剧的投资 , 也只是小杨哥在角色过渡中迈出的寻常一步 。 即便出师不利 , 却也能拓展内容形式 , 不至于对他的整体事业产生太大影响 。
其实 , 除了小杨哥 , 其他头部主播们也不约而同地表露有淡出直播间的想法 , 并开始尝试跨界转行 , 布局多方业务 。
日前 , 董宇辉曾在访谈中表示自己不喜欢被叫“网红” , 并坦言到今天都不享受卖货这个工作 。 “与辉同行”建立后 , 他的工作重心也从单纯的直播间卖货逐渐延伸开来 , 重点发展文旅产业 , 还从直播间跨界来到北京电影节 。
“快手一哥”辛巴也交棒徒弟们 , 逐渐退居幕后 , 投入AI领域学习 。 有市场消息称 , 辛选集团于3月发布内部信 , 宣布已成立短视频直播带货公司 , 接下来将重点发力“切片分销”生意 。 前不久 , 辛巴声称以后直播会越来越少 , 计划通过大概十场直播的方式慢慢退场 。
李佳琦则在多个平台孵化自有IP的同时, 着力布局线下 。 其所属公司美ONE开设线下店铺时 , 现身的李佳琦表示 , “想要开100家咖啡店” 。
罗永浩更是早在2022年就正式宣布退出交个朋友管理层 ,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自己的AR创业项目细红线上 。
还有阴差阳错完成“去头部化”的谦寻 , 继自建品牌、建设供应链、布局AI领域等动作后 , 它也盯上了短剧这个香饽饽 。
趁着618大促节点 , 谦寻推出了《蜂总的37日独宠》 , 将短剧融合进直播带货 。 并同步注册成立谦萌文化 , 开始筹备三部短剧 。

图源:谦萌文化
可以看出 , 超头主播们都在积极地探索更多不同的流量变现路径 。
毕竟对他们来说 , 直播增长已然触顶 , 想要突破瓶颈继续发展 , 就只能挖掘新的增长途径 。 同时 , 他们也需要为自己留下后路 , 来应对直播行业的不确定性 。
总而言之 , 直播行业来到下半场 , 在各方推动下 , 头部主播的声量减弱是大势所趋 。 主播们自己也在积极地探索发展新赛道 。
在这探索的过程中 , 电商主播们也需明白 , 粉丝的忠诚度并不是无条件的 。 如果过于追求流量和利益 , 而忽略了内容品质 , 那么粉丝流失是早晚的事 。
足够优质的内容 , 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
正如央视新闻所言 , 将大流量转化为正能量 , 以高质量收获高流量 , 方能行稳致远 。
【小杨哥失算了,首部短剧没火起来】作者 | 刘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