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小知识:
黄河在我国民族文化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定义,因为华夏的起源在山西和陕西 , 都是依靠黄河灌溉而崛起的省份,所以,在通俗意义上,我们将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文化图腾甚至要高于第一大河长江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文章插图
黄河虽然是我国第二长河 , 但是由于干流和主要供水支流基本都处于半干旱地区,所以径流量并不大,远逊于靠近热带的珠江,甚至不如远在东北的黑龙江 。可是,虽然黄河水量并不多,其水患却是我国古代最严重的河流,没有之一 。至于原因嘛,很大程度是因为,其流经半干旱地区,落差不小,水流也很急 , 所以河水中涵盖了大量的泥沙,而黄河下游,又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水流速度下降,就会造成泥沙沉积 。
而黄河每次改道都会造成大面积受灾,形成巨大的黄泛区,而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黄河决口基本就动摇了一个统治王朝的根基,这样也就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黄河在古代重要性 。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从西周到民国之间的近三千年时间里,总共有近1500次决溢,较大的改道也达到了26次之多,每次黄河泛滥给当时百姓带来的苦难我们已经无从了解 。但是如果往有意义的事情上看 , 这些决堤事件给我们冲积出了一个庞大且肥沃的华北平原 。而其中特大型决口以及改道有九次,接下来我们就简单了解下,黄河历史上的九次大决堤或者改道 。
周定王时期黄河改道
据记载黄河历史上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期,《汉书·沟洫志》记载:“定王五年河徙”,据考察证明,黄河在这一时期决堤改道,在河南滑县和濮阳一带转而北上,然后横穿整个华北平原,从海河的支流卫河北上,经沧州一带 , 从天津静海区入渤海 。不过这次改道之后黄河基本稳定了四五百年,直到西汉初年,才又开始了泛滥 。
新莽魏郡改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次黄河改道,其实贯穿了整个西汉,从汉文帝时期开始,黄河便不安分,到西汉末年 , 灾情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王莽立国三年之后,黄河在魏郡一带决口,也就是在今天的河北临漳附近 。本来向东北的黄河改道东流和南下 , 在河南山东漫流数十年,主要水流在山东入海 , 因此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 , 这也是阻碍王莽推行改革,导致王莽王朝迅速毁灭的重要因素 。
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重用王景和王吴治理黄河 , 采用束水疏通的方法,将漫流四处的黄河固定在一条河道上,历时多年,最终实现了黄河治理,这条河道相当有成效,延续了长达六七百年的历史 。
北宋“二股河”入海
在唐朝末期和五代 , 执政者为了治理这条不安分的大河,可谓是消耗了无数人力和财力,就这么缝缝补补过了近百年 , 到了宋代,终于还是不行了 。
北宋建国之后,便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特别是宋仁宗时期,黄河在商胡埽,也就是今濮阳大决口,大部分河水再度转头北上,重走东周故道,经卫河入天津出海 。十余年后 , 黄河再度在大名府一带决口,一条水道向东而去,形成了北宋中后期的黄河东北二股河入海的奇观 。但是东河道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渐渐淤积,直到北宋末年,黄河出海只有北上天津 , 彻底北流 。
杜充掘黄河
1127年,金国南下,攻破了开封,而宋朝留在北方的残余势力也各显神通 。大名府守将杜充 , 就是个“很有想法”的高人,这位坐镇北宋陪都的大将,没能在疆场上和女真人取得实质上的战果,却想了无数的歪招 。早年间说过“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的杜充,面对所向披靡的金军 , 也没有了对垒的信心,但是不做事自然面子上又挂不?。?于是想了个绝招 。金国不是骑兵嘛,而且主力是铁浮屠重甲骑兵,骑兵最怕的是什么,当然是水,大名府附近就是黄河两条河道的分流地点啊 。
所以 , 杜充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千万生灵,掘开了大名府附近的黄河大堤 。而金军面对黄河决堤,选择了绕道 , 而附近的几十万百姓则被淹没在了泽国里 , 疾病灾荒再加上瘟疫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
金末蒙初黄河改道
而金国在夺取北宋江山之后,很快便重新治理了黄河,但是到了此时 , 黄河下游已经没有低矮的河道 , 供黄河奔流入海了,所以黄河又成了悬河,决堤又成了常态 。1194年,黄河再度发生了重大改道事件,黄河在武阳决口,大河改道重新回到山东,而且流入了著名的梁山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