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

许多文明古国都很早就开始制作玻璃 。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古埃及,而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也历史久远 , 《尚书》中的“璆琳”一词,后来成为玻璃的美称 。陕西扶风、岐山 , 山东曲阜等地均有西周时期的类玻璃制品出土 。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一把保存完好的青铜“越王勾践”剑,剑身上有八字鸟篆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鐱(剑)”,剑格的两面镶嵌了玻璃和绿松石,据推测 , 中国的玻璃制作技术,可能是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的 。战国时期已经采用模铸法制作较大件的玻璃物品,如1955年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墓出土的深绿色的涡纹玻璃璧 , 直径达14.1厘米 。这一时期玻璃制作方法逐步成熟,形成铸、缠、嵌、磨等多种工艺 。
汉代玻璃出现了更多新的品种形式,如玻璃耳坠、玻璃带钩、玻璃琀 。最值得注意的是由玻璃制成的生活用品开始出现,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玻璃盘等 , 这意味着玻璃器走进了日常生活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说“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 , 用“琉璃”称呼玻璃一直沿用到明代 。据说清初皇家认为“琉璃”一词与“流离”同音 , 不够吉利,于是通称为“玻璃” 。玻璃古时尚有流璃、陆离、颇黎、火齐、琅玕、明月珠、瑟瑟等称呼 。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以佛教传入为主的中外频繁交流,大量外国玻璃器进入中国,在外来玻璃器的影响下,开始出现吹制技术 。河北定县北魏塔基所出土的玻璃瓶和玻璃钵,就是以无模吹制的方法制成的 。这一时期玻璃瓶和玻璃杯也开始普遍出现 。隋唐时期,玻璃制造产业非常繁荣 , 品种多 , 用途广,除了生活用品、陈设品,唐宋时期女性开始用玻璃作为饰品,出现各种玻璃戒指、珠、钗、钏等 。宋代元宵节前后 , 苏州到处都有店铺出售各种彩灯,其中就有玻璃灯 。宫中也在节令张挂苏州进贡的玻璃灯,称为“苏灯” 。元代设有“瓘玉局”,是官办玻璃作坊,专门烧制“罐子玉” 。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说:“雪白罐子玉系北方用药于罐子内烧成者,若无气眼者,与真玉相似 。”“罐子玉”亦称“药玉”,是一种仿玉玻璃器,这个词在晋代郭璞注《穆天子传》时已经使用 。从元末始 , 山东博山颜神镇逐渐成为北方的玻璃生产基地 。明代,宫廷御用监在此设作坊 。清初,颜神镇琉璃世家的后人孙廷铨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琉璃工艺的专著《颜山杂记·琉璃》 。
1982年,在博山发现了古代玻璃作坊遗迹 。清代是我国古代玻璃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清代玻璃生产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和山东博山三地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内廷设立琉璃厂(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的玻璃厂),并邀请德国人纪理安(Kilian Stumpf)传授西方玻璃制作技术 , 专门为皇室制造玻璃器 。
乾隆年间,玻璃制作发展达到高潮,品种包括单色玻璃器、套色玻璃器、画珐琅玻璃器、金星玻璃器、刻花玻璃器、戗金玻璃器、搅胎玻璃器、缠丝玻璃器、描金玻璃器种种类型 , 玻璃的颜色达到三十多种 。内画鼻烟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独特艺术品 。19世纪中后期 , 玻璃厂逐渐衰落荒废 。
在一册原藏法国国家图书馆的玻璃制作工艺图谱中,记录了制作平板玻璃的制备工艺,这种工艺在中国真正成熟是在晚清 。从首页“Youqua Painter/old street No.34”(煜呱画,老街34号)的红色牌记来看,图谱的作者是煜呱(Youqua) , 这是一位19世纪40—70年代活跃在广州的外销画家,以擅长绘制海港巨景闻名西方 。以下内容即为这册图谱中所绘制的内容 。
本文选自《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较原文有删节修改 。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本书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在中国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

文章插图
《好手艺:中国古人传统工艺彩绘图志》,侯印国 著,[清]佚名 绘,台海出版社2022年6月版 。
秤料
在中国古代,玻璃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呢

文章插图
“料”既是对玻璃料的称呼,也是清末北京流行的对玻璃的称呼 。北京本地不产,需从外地购买玻璃料加工成玻璃器 , 因此也将玻璃成品称为“料” 。图中“料”主要是炼制玻璃的矿石 。传教士约翰·亨利·格雷(John Henry Gray)的《广州行记》(Walks in the city of Canton,一译《漫步广州城》)一书中很详细地记录了其在广州看到的用来制作玻璃材料的原料细节:“在永兴大街的毗邻街道中我们进入了一家名为仁信吹琉璃铺的玻璃吹制工厂,我们在那里愉快地观看了制作过程,显然,吹制玻璃技术已经被广州人继承 。”以下列举广州人用来制作玻璃的原材料成分:铅、砂、硝石、锡铅合金和碎燧石玻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