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兼职”莫名成“法人”?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二 )


很多受害者表示 , 在维权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回应,归根结底就是要求他们证明“我不是我”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市场监管总局早已发现有少数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记,于2019年6月发文,要求市场监管部门扎实开展撤销冒名登记工作 。
“难点在于如何证明自己被冒用了 。”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建认为,这些人主观上不知情,但实际情况却等同于主动做了人脸识别、签字同意注册公司,只是当时不知用途 。未经税务部门同意不得撤销,则是为了避免有人逃税 。
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倒卖身份证、人脸认证视频等个人信息 , 已形成了买卖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 。”重庆市一家财务代理公司负责人陈斌透露,尽管有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这条灰产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
陈斌举例道,身份证信息经过不法分子层层转手后,价格就会翻几番 , 有的身份证5元收购来 , 通常以100元~200元卖出去,若有与身份证相匹配的人脸识别视频 , 价格更是高达数千元 。
李建提醒,身份信息被他人用于注册公司,成为其他公司法人或股东面临的法律风险极大,可能面临债务责任,个人信用、投资经营也可能受到影响 。如果公司有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公司法人或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建议,税务、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应联合调查,允许撤销或允许受害者采取其他方式注销公司 。
“‘被法人’现象频现,反映出公司注册环节把关不严,也说明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表示 。
他建议 , 一方面 , 立法部门应加快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泄露和滥用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 。加强对涉及个人信息收集、处理环节平台的监管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应严格审查市场主体的登记材料,建立预警机制;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应加强联动,建立公民身份信息共享机制 。此外,要畅通维权通道,对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

【做“兼职”莫名成“法人”?个人信息保护刻不容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