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二里头赵海涛考古公开课

我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的第四代队长,今年是我当队长的第三年,也是我在二里头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 。20年对一个人来说不短,但在二里头面前,我和我的前辈们一样 , 都很年轻 。
【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赵海涛,二里头赵海涛考古公开课】我们在2019年做过一次统计,二里头考古60年来,发掘遗址近5万平方米 。按照目前的速度,二里头的考古工作全部完成需要3000多年,现在进度条才刚刚走到2% 。
二里头这样的都城遗址,资料价值重大 , 遗存种类丰富,堆积非常复杂,发掘过程需要我们精益求精,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多手段、最大限度地去获取资料信息,因此必然需要时间 。
我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始终期待,前面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考古工作带给我的影响,它是一个不断有新发现的历程,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诞生什么传奇 。
最新发现“四车道”道路
今年9月 , 我们公布了二里头遗址考古近期取得的一些重大收获 。2020年秋季至今,我们新发现了宫西路向北延伸200余米的道路,还有宫北路上的门道、宫城以西区域围墙的东南拐角等 。
新发现的这200余米道路,宽约16米 , 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4条车道 。这还不是最宽的,宫殿区外围的道路最宽能达到20米左右 。在汽车逐渐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镇道路的宽度也只有10米左右 。二里头遗址至今发掘了5万多平方米,仅仅发现了两段间距1米宽的双轮车辙的痕迹 , 说明当时双轮车的数量非常少 。所以 , 铺设这么宽的道路,通行肯定不是最重要的功能 。
结合60多年的考古研究,我们认为,二里头都城主要是通过主干道路划分出规整的功能区,用两纵两横4条道路搭成一个“井”字形框架 。在这个“九宫格”的布局中,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 , 这3个最重要的区域在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这完全符合“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 择宫之中而立庙”的都城规划特点 , 代表了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 。
根据近年的新发现,我们认为二里头都城极可能是以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围墙分隔形成多个网格 。每个网格属于不同家族,极可能已出现了家族式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 。
二里头建都之初就出现了这4条道路,一直到政权被推翻,这些道路系统才被破坏 。这样严格、清晰、规整的规划布局,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格局秩序井然,暗示存在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 。这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可能也是“井井有条”“井然有序”这些成语的源头 。
这里普及一个小知识,器物相对好辨认,道路是怎么发掘的呢?靠的是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之一:认土 。
中国的考古遗址大部分是土遗址,我们将其分为两类——自然形成的土和人活动过的土 。这两类土的颜色、质地、所含物质都不同 。例如 , 挖墓坑的过程会穿透很多层土,相当于把这些不同层次、颜色和质地的土无意识地搅拌,这些土被挖上来 , 等人埋葬之后,再回填 。所以墓葬土又叫“五花土” , 这给考古人提供了辨认依据 。
同样是经人活动过之后的土,也有细微区别 。例如,宫殿的土和道路的土都坚硬、质密,如何具体分辨?
修建宫殿就跟现在建房一样,要先挖一个基础坑,在坑里铺上一层约10厘米厚的土,用工具把它夯打坚硬,再铺一层,再夯打……这样的两层土之间是有分界的,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就能看到宫殿土的特质:纵剖面分层,横截面呈长方形 。
道路的土也分层 , 但因为长期行车走人,路面上的覆土被碾压踩踏 , 土的特点又不一样 。车和人的重量有限,踩压不了多深 。土层不断累积,会形成像千层饼一样的纵剖面,每层不过毫米之差 。除了今年发掘的一段路面铺嵌了碎陶片,二里头时期的道路基本都是土路 。
不爱兵器爱酒器
我们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但当时的人们没有把原料珍贵、技术复杂的铸铜技术大规模运用在战争上(发掘的铜兵器不过30来件,而且主要是只有几厘米长的铜箭头),而是用来生产大量酒器,已发现20多件 。
我们发掘出几百件酒器(主要是陶器),有酿酒的、盛酒的、温酒的,这些器物内壁都检测出了酒的成分 。当时喝的主要是米酒 , 度数低,冬天喝比较凉 , 所以会温酒,酒在加热之后酒劲更大 。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 , 出现了粮食剩余,人们才会酿酒 。所以,饮酒在当时是贵族的特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