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58万的大学毕业生,何去何从?( 三 )


  • 促进持续学习和再培训:在快速发展的就业市场中 , 持续学习和再培训至关重要 。 国家可以推动终身学习计划 , 鼓励个人获得新技能或升级现有技能 。 这可以通过在线课程、专业发展计划或继续教育补贴来实现 。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观念 , 让学生和工人在接受教育上平等化 。 简单的说就是 , 已经参加工作的工人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再去高校深造 , 进化为高级技术工人 , 同时高校要做好配合 , 对这类人群要宽进严出 。 高校毕业生工作后 , 发现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不相符 , 可以再进入高校深造 , 依旧按宽进严出的方式对待 。 但是对于继续学习和再培训的课程设置 , 高校要偏重于实践 , 而不是偏重理论;要偏重于解决“需”的问题 , 而不是解决“供”的问题 。 在职教育要继续完善 , 始终围绕以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 , 要加强理论学习的党群工作人群要加强理论课程;要加强技能学习的技术工人要加强技能培训课程;要加强管理能力的领导干部要加强管理课程 , 同时管理课程不能笼统而是要和相关行业知识高度联系 , 培养外行也可管理内行的人才 。
  •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可以鼓励国际交流与合作 , 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 增强他们的全球竞争力 。 这可能涉及与海外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出国留学计划或参与国际研究项目 。 接触不同的文化和经历可以使毕业生具备宝贵的技能 , 并使他们对跨国公司更具吸引力 。 当然这个问题目前因为西方等国反贸易全球化 , 导致国外很多高校不招收中国学生 。 但是往后未必不能好转 , 如果好转 , 我们要完善过去过去简单粗暴的留学计划 。 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 , 要留给更多需要我们突破的领域 。 同时要完善法律制度 , 国家既然掏钱公派留学 , 那么留完学一定要有相应的制度 , 保障他们能回来建设祖国 , 不要竹篮打水一场空 , 学了高级知识不回来了 。
  • 加强公私伙伴关系: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在应对就业市场挑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政府可以与企业密切合作 , 找出技能差距 , 制定培训计划 , 并促进就业安置 。 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提供对行业趋势的宝贵见解 , 并有助于相应地制定教育政策 。 国家除了把大型央企国企民营企业发动起来 , 参与到就业计划中 , 还要团结中小民营企业的力量 。 其实中小民营企业才是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群体 , 虽然体量小 , 但是架不住数量多 , 然而中小民营企业对招聘的需求难以与高校匹配 , 更难参与到整个国家教育培训计划中去 。
  • 扩宽就业范围的意愿:简单的说就是要让毕业生愿意从事更多过去不愿意从事的工作 , 比如清洁工、建筑工人、进工厂等一些体力劳动 。 脱去“长衫”关键问题不在“长衫” , 关键问题在于体力劳动是否和脑力劳动一样被尊重 , 体力劳动的收入是否与之付出的体力相匹配 。 我们要不断改善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 扩展他们维护合法权益的渠道 , 引导社会尊重 , 提高其收入 。 要让全社会真正意识到 , 体力劳动者只是职业 , 脱了职业服装 , 下班后依旧可以西装革履在路边喝咖啡 , 依旧可以装扮时尚在酒吧蹦跳 。

  • 家长(社会)
    说到家长(社会)怎么做时 , 我们必须先发出三声急呼:不要卷!不要卷!不要卷!卷是群体效应 , 卷是群体亚健康 , 卷只会让社会陷入无序的竞争中去 , 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空虚和迷茫 , 导致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造成社会整体情绪的紧张 , 进而影响青少年乃至中年人的身心健康 。 洋葱很卷 , 但剥起来全是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