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淡季是什么时候(旅游营销推广方式)

曾经是三头六臂的理想,也换了七十二次,但总有一种纯真在呼唤 。哪吒,孙武空,葫芦娃,黑猫警长...当这些中国动漫IP梦想链接在一起时,点燃了每个人的童年记忆 。
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147天 。冬奥中心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宣传片《中国冰雪拓展》走红,让冬奥会期待再次爆满 。

十一过后,大部分旅游景点将迎来旅游淡季,加上秋冬季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如何开展营销活动是令游客头疼的问题 。蓝海创展认为,与冬奥会相关的营销活动是必须的 。
旅游和体育有天然的人文精神和娱乐元素,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也让我们看到,疫情和摩擦阻挡不了全世界人民的体育热情,奥运营销依然大有可为 。
然而,文化旅游景区的营销预算不足 。我们如何利用冬奥会的知名度?营销真的只是在淡季追逐一个热点吗?蓝海创展关注你 。
奥运会有哪些新的营销趋势?
奥运会作为顶级的体育赛事和国际赛事,具有“顶级”的影响力,凭借其趣味性和竞技性,一直是全民话题 。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上,我们看到了奥运营销的一些新变化,值得文化旅行者借鉴 。
1.“唯成绩论”不再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
在关于中国女排的电影《飞跃》中,有外国采访人员问郎平,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郎平回答说:“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有一天,当我们的内心强大了,我们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了 。”

在这次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人对待成绩的态度再次表明,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能够理性地看待成绩,更好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
无论是国乒混双失利,还是女排遗憾出局,大众的态度都更加宽容和理性 。所以很多品牌的内容输出,不仅仅是围绕冠军和金牌的那一刻,更注重努力背后的故事,运动员的突破,更多的是赛场内外的人文精神 。
2.幕后故事的精神价值
从东京奥运会微博热搜话题可以看出,运动员的个人特征被重新发现、建构和放大,形成了一种标志性的“人物设计” 。
杨倩奥运会首枚金牌拿下后,第一个上热搜的是她的对比,第二波上热搜的是她的美甲 。“指甲越粉,枪越稳”;如#马龙的毛巾脱落# #马龙的少女跺脚# #许昕的球打在马龙的背上#,国乒运动员“相爱相杀”的日常也频频出现在热门话题榜...
轻松、真实、活泼,让这一届运动员摆脱了“感人中国风”的面部形象,成为更具亲和力的平民英雄 。
杨倩的“00后学霸”、孙颖莎的“有个性”、徐昕的“乒乓球艺术家”……运动员的个性化设定越来越成为大众、品牌、运动员需求之间的一种契合 。尤其是在明星到处崩塌的当下,运动员背后的体育精神更有营销价值 。
3.国货浪潮传递民族自豪感 。
奥运会也是国际交流的大舞台 。很多运动品牌通过赞助外国运动员,向全世界推销安利自己的产品,这也让国人有了亲切感和自豪感——中国品牌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
“奥运供应商”的身份已经成为品牌形象的附加,成为品牌的重要背书 。尤其是奥运会期间很多品牌与运动员签约的新闻,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
相比流量明星的频繁跳槽,热心网友一直在呼吁国产品牌和综艺节目“多生几个运动员”,并承诺“签运动员,我一定买”,伤透了运动员“钱途”的心 。这样国货新浪潮风起云涌,我们国内的文旅品牌也应该抓住机会 。

4.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是主要阵地 。
据统计,奥运短短17天,微博用户共发布了3.83亿条关于奥运的微博,奥运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4252亿 。与上届里约奥运会相比,网民互动增加了15倍;中国代表团选手粉丝总数达1.2亿,同比增长7128万;一共诞生了3462个热搜 。
赛前早早买下奥运会转播权的短视频平台Aauto Quicker也记录了非常火爆的数据——截至7月31日,相关内容总播放量高达330亿次,其中点播室内总播放量超过27亿次,点播室间总互动量高达1.2亿次 。
虽然央视直播仍然是观看整个活动的主流,但社会讨论的短视频集锦更受年轻人欢迎 。一方面是上班时间看不了直播,另一方面也和这个群体的催化剂模式有关 。因此,很多品牌选择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参与社会话题讨论,在有限的营销费用中获得一定的效果 。
景区如何利用冬奥会的热度?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季奥运会即将开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 。随着秋冬的临近,冬奥会箭在弦上 。冰雪的热度能否给文化旅游景区的淡季营销带来一些启发和契机?这是你的家庭作业 。


推荐阅读